黃色小鴨吸睛和吸金的能力,讓我們見識到文化創意產品成功商業化之後的威力。台灣要如何發展文創產業,言人人殊,現就個人觀察提出淺見。
台灣不但有閩客外省及原住民和新住民文化,又受到歐日美等國文化的影響,再加上自由開放的民主社會和普及的教育體系,造就了我們在大中華地區非常具有吸引力的生活方式與體制,這也是我們發展文創的重要利基。但是台灣的文創產業卻始終沒有充分發揮潛力,主要有下列因素。
概念及定位不明。文化藝術和文創產業雖非本質上互斥,卻是不一樣的概念,但我們往往在思維和實踐上,將其混為一談。兩者差異不在其性質而在其目的,最大的差別是要不要產業化。文化藝術著重創作面,在於藝術家實踐其理念和價值。而文創產業重點在產業化,追求的是量產、獲利模式、市場反應和行銷通路等面向,希望創造產值。理想狀態中,最好創作理念和市場產值可以兼顧,但在現實世界裡,天平往往向一方傾斜,端看創作者的選擇。我們不管在討論文創產業的政策或個案時,經常將不同概念混用,使得補助和投資無法區分,甚至造成藝文人士之間的對立和政策面的衝突。
經濟規模不夠。文創商品如果只以台灣作為目標市場,其產值當然有一定的天花板效應。英國出版社選擇一本書時,先要視書籍內容界定其目標市場,究竟是鎖定英國,還是要擴及北美讀者,因為兩者的行銷通路和方式完全不一樣。台灣的文創產品亦復如此,究竟是鎖定台灣、兩岸、大中華地區或是全球市場,都有不一樣的生產行銷方式。單靠台灣市場不容易達到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經濟規模。
一窩蜂現象。部分的文創產業,缺乏厚實的文化底蘊作為基礎,而是以模仿抄襲為主體。過去媒體曾經報導過各地「老街」所販售的商品大同小異,缺乏在地特色,就是一個顯例。
缺乏鼓勵創新的環境。台灣社會固然對於成功的創新案例多所鼓勵,但不一定明白成功的創新背後往往需要容許多次的嘗試錯誤,尤其輿論對於公部門的創新政策,往往苛責多於鼓勵,而扼殺了創意發展的空間。
創意、資金、生產、行銷和通路的斷裂。要發展文創產業,必須把這五項元素成功地連結在一起。多數團體並不同時擁有這五項元素,而必須靠媒合機制或中介經紀人士來加以整合。作者曾經看到一位導演同時必須要扮演編劇、導演、財務、製作以及行銷等多重角色,在講究專業分工的現代產業鏈,這樣的模式不容易有長期競爭力。但在媒合過程中,因藝文界人士多不熟悉財務規畫和商業邏輯,而投資方也不見得理解創作者思維,如何讓創作方和投資方能夠用共通的語言和概念溝通合作,則是亟待克服的挑戰。
台灣的人文環境和生活方式對大中華地區的居民有相當吸引力,已是不爭的事實。如何繼續發揮我們的文創優勢,讓亞洲以及中國大陸在世界政經舞台崛起的同時,台灣不但不應該被邊緣化,反而因為我們對傳統文化的保存以及創新,更讓世人看到我們軟實力的厚度,成為生活方式的引領者。不管身在台灣的哪一個行業,人人都應該以文化創意結合科技應用作為創新的基礎,來發揮台灣特有的優勢。
(作者為雲朗觀光集團總經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