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30日 星期一

安倍的有限解禁,日人的無限恐懼


房地產買賣不是一朝一夕的簡單課題,快訂閱【好宅生活家】幫助您了解房市脈動,打造快樂家庭! 【儂儂時尚電子報】提供各種多元的時尚知識及職場求生的技巧,讓妳成為工作領域裡最漂亮的粉領新貴!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4/07/01 第3282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民進黨何曾「中間」?
聯合報社論 安倍的有限解禁,日人的無限恐懼
經濟日報社論 建立自信 加入區域整合
聯合晚報社論 足球轉播是小事,也是大事
民意論壇 聯合筆記/張志軍的「新三黨演義」
高孔廉:考量經濟差異 促簽貨貿協議
打破兩岸政治僵局 考驗習近平智慧
鳳梨酥、牛舌餅…改不完天下亂
米粉怎麼沒米…正名避免混淆
搶救數學 設專任教師
如果有一天 安心讓孩子走路上學

聯合報黑白集
民進黨何曾「中間」?
黑白集/聯合報
這次張志軍來台,民進黨把街頭讓給學生和公民組合,沒有親自上場開戰。這原是值得肯定的改變,不料,民進黨竟因此沾沾自喜起來,自詡扮演了社會的「穩定」和「平衡」角色,使自己搶到了政治「中間」的位置。

民進黨知道要向「中間」移動,顯示它了解民眾對該黨的期待,也知道自己原來的路線太過偏激,不受歡迎。問題是,在幾十年的政治鬥爭中,只按捺了幾天,就嚷嚷說自己移到了政治光譜的「新中間」,稱自己多麼理性;天下哪有這麼便宜的事?

政黨的政治表現,須由選民來判定;這不是「變臉」大戲,自己演出、自己叫好,就宣告成功。更何況,這次張志軍來,民進黨雖忍住沒大肆喧囂,但鹿港天后宮那場流血衝突的一名傷者,卻是民進黨彰化縣議員梁禎祥之子;可見,中央放任地方私下動員,是被暗摃的事實。

再說,在立法院的臨時會,民進黨對於《服貿協議》及《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的杯葛,仍然堅壁清野、寸步不讓;這樣的作風,會讓民眾覺得民進黨已經邁向「中間」才怪。

表面上看,民進黨的邏輯似言之成理:當「公民組合」及「黑島青」等團體取代獨派變成「反中」的新「衝組」,在他們的推擠下,民進黨自然被推向政治光譜的「中間」;相對的,國民黨則被推向另一個極端。然而,民眾並不盲目,大家都清楚民進黨和社運團體互為表裡的結盟關係:學生團體在街頭衝刺,就是在幫民進黨清理戰場;正如林義雄四月的靜坐,和民進黨呼應封殺了核四一樣。

儘管「中間」早被政客說爛了,民眾對那個景象仍懷有期待;只是,民進黨何曾往那個方向移動過?

   
聯合報社論
安倍的有限解禁,日人的無限恐懼
社論/聯合報
最近大家都在討論:安倍究竟是一個「意識形態」的右翼?還是一位「務實主義」的右翼?「意識形態」的右翼,是把國家正常化當成一種終身的信念,不論民意支持或反對,都會堅持推動國家正常化政策;反觀「務實主義」的右翼,則是把國家正常化當成討價還價的工具,會隨著國內外環境變化來調整國家正常化的步驟與方向。

以此推論,第一任期的安倍,是「務實主義」的右翼;現任的安倍,則是「意識形態」的右翼。安倍何以會出現這麼大的轉變呢?主因就在「高人氣」與「集體氛圍」:高人氣有助於安倍塑造集體的氛圍,而集體氛圍則能夠維繫安倍的高人氣於不墜。

首先談高人氣。二○一二年上台後,安倍能維持高人氣於不墜,主要有兩項法寶,一是強力推動安倍經濟學,讓人民產生經濟復甦曙光已現的感覺;二是極力擺脫戰後和平憲法的箝制,讓日本恢復大國的榮光。安倍將這兩種手段交替運用,尤其在經濟復甦的力道疲弱時,其國家正常化的腳步就會越快。

挾著高人氣,安倍繼在今年四月通過「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為日本武器輸出開啟了大門;三個月後,安倍政府又決定在今天(七月一日)通過「武力發動的新三要件」,為日本行使「集體自衛權」鋪平道路。過去三十年以來,右翼長期無法做到的事,安倍竟在三個月之內就達陣。

其次,我們看到安倍如何渲染「外來威脅」正在擴大的集體氛圍。中日釣魚台主權爭議發生以來,安倍政府便不斷誇大中國大陸軍艦與軍機對於日本的侵犯和威脅,讓日本社會陷入一種集體恐慌,進而支持安倍其連串國家正常化政策。由於這種集體氛圍,連原本堅持和平憲法的公明黨,也不得不認可並支持安倍「有限度」的行使集體自衛權。

日本的民意常具有一種弔詭的特性:當某種聲音成為主流民意,逐漸轉化成一種集體氛圍之後,其他不同的聲音不是被刻意消音,就是被有意忽視。因此,當安倍決定解禁集體自衛權時,大家都只注意到安倍內閣高達六成的民意支持度,而看不見首相官邸外上千民眾的聚集抗議,也看不見日本二十四個地方議會的集體反對,自然更不會看見在新宿車站天橋上自焚抗議「安倍暴走」的男子。

安倍為何要修改集體自衛權呢?集體自衛權可以視為「海外出兵」或「介入他國戰爭」的權利,因此,安倍將之視為推動國家正常化的一環。根據日本憲法第九條的解釋,過去日本行使自衛權是僅限於本國直接遭受攻擊之後,作為反擊的「個別自衛權」,而且必須要同時滿足三項條件:一是日本遭到緊急不當的武力侵犯(對象),二是沒有其他合適手段可以排除侵犯(時機),三是武力行使控制在必要的最小限度(手段)。

這次,安倍將行使自衛權的對象,從日本本身擴大為「與日本關係密切」的國家;在行使自衛權的時機上,則從過去沒有其他合適手段之外,再加上「日本國民生命面臨明顯的危險」;在行使自衛權的手段上,則從過去的最小武力限度,進一步擴大為合法化攔截以美國為目標的飛彈等八項事例。

這次安倍內閣通過解禁集體自衛權,雖然有助於日本強化與盟國間的軍事合作關係,來嚇阻中國大陸的武力威脅,但它也把日本帶入前所未有的危機中。因為今後無論日本是否受到它國攻擊,都有使用武力進行主動干預及阻止的權力;同時,當日本的盟國或是與其關係密切的國家遭受外來的攻擊,日本也都可能「主動被捲入」戰爭中。

日本民眾最擔心的是,在集體自衛權修改後,若日本為了行使集體自衛權而在海外與美國一起作戰,日本人將會成為恐怖攻擊的目標,這讓日本原以「保護國民」而派兵海外的美意,頓時大打折扣。有高達六成七的日本民眾反對以修改憲法解釋方式解禁集體自衛權,也有五成九民眾反對以任何方式解禁集體自衛權,這正是主要原因。

安倍曾在「邁向美麗的國度」一書中,描繪他眼中美麗的日本。然而,安倍「有限地」解除集體自衛權,卻為東亞區域安全帶來無限的危機,也為日本國民帶來無限的恐懼。這難道就是安倍眼中的「美麗國度」嗎?

   
經濟日報社論
建立自信 加入區域整合
社論/經濟日報
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的台灣初體驗,就在熱情接待與激烈抗議中落幕。本次來訪,張志軍的自我定位是一次「傾聽台灣人民聲音,理解台灣人民生活方式,尊重台灣人民選擇」之旅,前二者可說是很有收穫,但尊重選擇一項,卻仍有重重挑戰。特別是如何在尊重台灣選擇的情況下,尋找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參與區域整合的路徑,需要更多的互信與自信。

繼2月陸委會王郁琦主委首次登陸,本次張志軍的回訪,意味著兩岸事務首長直接對話的常態化,也是太陽花學運後,台灣社會對兩岸議題立場的直接測試。這是因為學運雖然反的是兩岸服貿,但實際上是反應出民眾對兩岸經貿互動的不安,這樣的不安因幾次程序不正義的事件遭到放大,更蔓延到自由經濟示範區,影響到立法進度。

在這樣的氣氛下,張志軍按照原定計畫來訪,確實是大膽的一步。

張的訪問很可能面對無法控制的群眾抗爭,在賓主都尷尬的情況下草草結束,但這次各界的反應,雖然仍有相當激烈的抗議場面,整體而言相對平和,而且藉張的來訪,各級政府及地方民眾多數表現出熱情的迎客之道,加上在野黨的理性務實反應,我們看到了固然大家仍有不滿及疑慮,但以對抗互斥、互不對話的兩岸政策時代已經過去,而社會也以更成熟、更有信心的態度來面對與中國的互動,沒有被「逢中必反」的思維擋路。

這次在台灣也舉行了「王張二會」,我方藉此提出了陸方支持台灣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東協加六」(RCEP)等區域整合機制的主張,並指出區域整合順利進展,對兩岸經貿關係也有正面的幫助。陸方則同意雙方開啟共同研究,探討從兩岸經濟合作延伸到區域經濟整合的方式。雖然共同研究到具體落實還有不短的距離,但相較於過去中國大陸一向堅持「先兩岸、再區域」的立場,已經有重大的調整,對台灣應該是不滿意但可以接受的進展。

加入區域整合的重要性已經毋庸重複;最近幾場的經貿國是會議中,對於台灣爭取加入區域經貿組織的急迫性,各界有高度共識。危機其實大家都看得出來,但往往因為要趕上車前,還得先過中國這關,導致很多人意興闌珊,不想再走。雖然這個關卡不是我們自願的,而是其他國家為了避免與台灣談經貿協定引來政治、經濟的麻煩,一定要拜的碼頭。簡單地說,北京的綠燈,絕對是台灣對外簽訂經貿協定的必要條件。

下一步的關鍵,恐怕就在於如何共同研究出雙方都可以接受的路徑與方式,讓台灣能同時推動兩岸及區域經濟整合。從大陸的角度,當然會擔心如此一來,是否會出現「真心換絕情」的狀況,台灣有了更寬廣的舞台後,就不再積極推動兩岸協議。

同時,從1991年加入APEC、2002年加入世貿組織(WTO),到這二年的台星、台紐FTA,兩岸過去在國際經貿領域中,一向是遵循「先中後台」的基本模式。雖然東協加六(RCEP)勉強符合這個條件,但TPP恐怕會因中國在短期內不會加入而很難符合。對於台灣而言,RCEP雖然重要,但美國主導的TPP,可能更能滿足符合國人經濟安全的期待,卻需要以調整「先中後台」為前提。

這些難題,都是一些方向性的承諾,很難轉化為具體的指標,也不是協議條款可以拘束,因而需要有高度的互信基礎。

而兩岸的互信,又需要建築在台灣的自信之上,所以我們為這次兩岸踏出第一步感到振奮,也期待台灣社會展現出的自信愈來愈堅定,才能從研究化為實踐,替台灣加入區域整合找到出路。

   
聯合晚報社論
足球轉播是小事,也是大事
社論/聯合晚報
世界杯足球賽讓台灣球迷陷入狂熱,但就在小組賽結束前夕,卻爆發兩個轉播單位的合約糾紛,取得轉播代理權的愛爾達指年代違約而要斷訊,讓非MOD收視戶面臨看不到球的危機。此事雖暫落幕,但看似小事卻也是大事,有些道理應該講清楚說明白。

這次兩造衝突,表面上是單純的轉播授權問題,合約白紙黑字,其實模糊空間不大。但一方違約同時,還向法院聲請假處分,並訴諸媒體要求不得斷訊,除了因掌握龐大的系統、頻道資源,恐怕也是看準近年來社會上一片「只問權益,不問合法」的風氣。對方若膽敢斷訊,想必招致排山倒海的批判聲浪。

果然,在其他電視台確定接手前,許多觀眾陷入恐慌,不少政治人物也見縫插針,以「維護觀眾權益」的名義介入「協調」。但無論當事者或「鼓吹奔走」的政治人物,似乎無視於國際足總(FIFA)已盯上此事,全台都可能被斷訊的事實。好在後來找到接手轉播單位「無縫接軌」,否則此事鬧很大,對台灣的履約名聲只怕增添負面紀錄。

過去傳統頻道業者對足球轉播興趣不大,每四年的世界杯,也是觀望再觀望。平時不經營,即使取得轉播權,品質也不高。但MOD業者卻早已視「沙漠」為「處女地」,準備好大量人力物力瞄準商機,也早已鎖住一群核心收視群。這一來,傳統頻道、系統業者抱著舊思維看待世足賽轉播,就如同「一日球迷」要上主播台播報球賽一樣,當然禁不起考驗。

觀眾最關心的當然還是看不看得到球賽,但這次事件發展過程中,球迷「挺合法」的聲音卻出奇強大,這恐怕是違約方始料未及。原因無他,除了長期培養的核心球迷支持,觀眾又不是猴子,假如轉播球賽的電視台只能提供香蕉,觀眾怎會一直忍氣吞聲?

過去很多觀眾不願付錢進場看球,甚至連看轉播都認為「免費」乃理所當然,因此商人不願投資,這也是台灣職業運動和體育產業推廣不易的原因之一。但這次世界杯的轉播爭議,不論商人或觀眾,都必須體認「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嶄新的時代,已經到來。

   
民意論壇
聯合筆記/張志軍的「新三黨演義」
游其昌/聯合報
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四天訪台之旅,終究在中南部參訪中親見「台灣多元聲音」的表達,不無遺憾地取消了好幾個行程,已經不只是「傾聽之旅」,而是貨真價實的「體驗多元價值之旅」。

抗議者是如影隨形,但比起當年圍攻陳雲林,這幾天的嗆聲真是天差地別的虛張聲勢。值得注意的是,抗議的主角,是台聯「黃螞蟻」和黑色島國青年,充其是只能說是「泛綠陣營」。當年抗議場滿天綠旗景象不再,正象徵著民進黨的路線轉變,張志軍和陳菊的高雄對話,更成為張訪台的最大亮點,正如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的詮釋,這是「走出狹隘的國共兩黨互動,促進兩岸彼此更廣泛了解的重要起步」。

蔡英文對張志軍幾乎「每日一評」,先是對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談到台灣兩千三百萬人自己決定命運說,張志軍表示能理解,蔡英文認為張「立場有一定程度退讓」;張志軍說中國無意吃掉台灣經濟,蔡又表示是「表達一種善意」。張志軍固然放下身段,但民進黨這回身架也軟得出奇,民共兩黨關係由「不共戴天」走到「互送秋波」的改變,打破藍綠紅三黨關係的權力架構,更意味台灣政局開始有質變的可能。

這個質變,就是民進黨有意向台灣人民傳達「我準備好了」,傳達要「重返執政」訊息。因為要重返執政,不能不務實處理兩岸關係;因為要重返執政,不能只堅持街頭路線;因為要執政,不能再讓大陸成為綠營當家的阻力;因為要執政,不能再讓國民黨專擅對大陸的話語與代表權。

大陸當然也明白,國民黨敗象已露,基於現實,必須和民進黨建立新互動模式。張志軍和學者座談時說得坦白,大陸政府從不與「分裂中國的政黨」正式交往,對民進黨,除了黨綱外,也看實際行動,「對於民進黨的表現,不只大陸政府在看,大陸人民也在看,我們也有苦衷」。從台灣角度看,張志軍的苦衷何嘗不是民進黨新當權者的苦衷,對張訪台,民進黨能禮遇自制若此,自然也是「值得進一步觀察的實際行動」,透過交流,這些苦衷就可能化為理解,讓紅綠關係有改變契機,有建立信任的可能。

往好處想,至少大家都很務實,三黨務實路線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衝突風險,但是當共黨越來越知台,越能掌握台灣政治走向時,以小事大的台灣,能不能有同樣的功夫去「知陸」,進而影響大陸對台政策?用意識形態對抗是最廉價也最愚蠢的手段,當共產黨都開始改變時,國、民兩黨有沒有相對「新三黨演義」的準備與盤算?張志軍來訪,還沒拋什麼政治紅利,能挑動台灣政黨心中種種漣漪,也算了統戰功夫了得,就看台灣兩大黨爭不爭氣,能不能務實做好對「新共黨」準備,面對越來越急的大陸政治協商壓力,能不能為台灣謀生路,這才是真要當家,真要重返執政泱泱大黨該有的模樣。

   
高孔廉:考量經濟差異 促簽貨貿協議
高孔廉/海基會前副董事長/聯合報
日前國台辦主任張志軍來台參訪,與陸委會主委舉行王張二會,會後雙方記者會,說明會談共識,洋洋灑灑列了不少,包括區域經濟合作、服貿協議之檢視磋商、互設辦事機構之人道探視、陸客中轉安排、貨貿協議的後續協商等。

其中無論是重要性或緊迫性,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應是貨貿協議。因為中國與韓國的自由貿易協議已進行十回合的協商,據稱協議內容已近收尾階段,並有可能年底前,甚至APEC會議簽署。

中韓的自貿區對我出口大陸產品將造成極大衝擊,因為台韓出口大陸前幾名的產品幾乎雷同,而前六名的產品中,僅HS85貨號的電子產品,我方市占小幅領先韓國,其他如HS90光學、HS39塑膠、HS84機械、HS2有機化學及HS72鋼鐵等,均不如韓國;如果關稅方面,我方又再處於劣勢,則我方大陸市場可能拱手讓人。

兩岸貨貿協議是二○一一年二月兩岸依據ECFA成立「經合會」後開始的,迄今已進行八回協商,另加約十次的小規模針對特定產業及產品溝通,而上次的全面協商迄今已間隔八個月,四月原本有一次的協商,也因台灣學運而延宕。據了解協議文本已大致完成,但貨品項目中陷入僵局的,主要是石化、工具機、汽車及面板,這些不但是我方出口大陸的主力產品,也是與韓國競爭最激烈的項目。

兩岸的協商,固然大陸的高層頻釋善意,但談判人員坐上談判桌時仍是面紅耳赤,據理力爭。據了解,大陸曾以其亦有弱勢產業及就業人數眾多為由,不同意我方要求。個別產品項目的協商是由主管機關負責,而海基會則從政策面切入,扮演臨門一腳的功能。

猶憶二○一○年兩岸協商ECFA時,筆者曾以海基會身分與陸方海協會就協議之最後文本磋商。我方鑒於大陸經濟規模遠較我方為大,當年GDP已為台灣的十三倍,希望此一因素能在免稅項目上列入考慮,因此爭取將「考量雙方經濟規模差距」列入協議,陸方先不同意,但我據理力爭,指出陸方領導人多次對外公開承諾會考量兩岸特殊情況,當然應該正式列入協議。陸方最後終於同意以「考量雙方的經濟條件」的文字列入協議本文的序言及第二條「合作措施」的兩處。

這個條文的用意至為明顯,尤其去年大陸的GDP已成長為我方的十七倍,這樣的差距及兩岸關係的特殊性,當然應列為協商談判的考慮因素。

如果兩岸貨品貿易協議能夠談成,相信必可成為我與東協各國,特別是東協及亞太各國正協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議(RCEP)的敲門磚。這可從去年服貿協議後,我即與紐西蘭及新加坡順利談成經貿合作協議,即可明證。

此一議題進一步延伸,就會觸及兩岸產業的分工合作,王張二會,大陸方面對於區域經濟合作的共識,其原文尚包括「兩岸經濟發展的共同研究」,其原意及涵蓋範圍,我不清楚。但若能依兩岸企業家峰會去年八月的結論,則可能要「在總體經濟方面,建立政策性,策略性對話機制,…探討兩岸產業轉型升級下的合作新模式」。如果這個構想成功就可避免雙方產品的惡性競爭,對於貨貿免稅項目也許可以不再爭論。

總之,貨貿協議是兩岸往後經濟及經貿合作重要里程碑,雙方均應盡速促成,而雙方經濟條件的差異也應是貨貿協議的重要考慮因素。

   
打破兩岸政治僵局 考驗習近平智慧
楊力宇/美國西東大學退休榮譽教授/聯合報
一九八三年六月,中國社會科學院邀請筆者訪問北京,學術交流結束後與鄧小平會見長談。我坦率向鄧指出蔣經國堅持「三不」(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政策的兩大政治原因:中共武力威脅台灣及外交孤立台灣。鄧小平立即作出積極回應,改變武力「解放台灣」政策,首度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新政,並同意台灣保留亞銀席位。鄧的談話改變了大陸的對台政策,並已成為中共對台政策最重要的指導文件之一。

二○一二年習近平出任中共最高領導人,大陸對台政策再度開始出現重大變化:北京對台採行更主動、更積極的統戰攻勢,爭取與台灣各方溝通、對話與交流,並與台灣簽訂更多經貿協議。

最近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訪台,傾聽各方意見。從張在台談話來看,中共將繼續對台的經貿讓利政策,但在政治及外交上仍然堅持其既定政策,不會作出重大讓步,兩岸間仍多政治問題。

在外交上,台灣希望參與更多的國際組織,但中共迄無鬆動跡象。台灣另一關切的問題即是大陸對台的武力威脅。因此,在與張志軍會談時,陸委會主委王郁琦明確希望大陸主動釋放善意,撤除對台部署的飛彈。

北京雖強調「和平發展」,但最終目標仍是和平統一。在陳水扁執政時代,中共制定「反國家分裂法」,即是針對台獨。雖然張志軍在台強調尊重台灣的制度(這也是鄧小平對我談話的重點之一),但中共不可能改變其反獨、反分裂的堅持。

馬總統一再強調反對法理台獨、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兩岸為國與國關係等主張,但中共仍反對馬英九參加今年在北京舉行的亞太經合會議,因大陸反對兩岸關係國際化。

民進黨為反對而反對,反對馬英九所有政策,經常指控馬「親共」、「賣台」。在內外的壓力下,馬在政治問題上不可能作出讓步,只有堅持維持現狀,並在「九二共識」基礎上積極推動兩岸交流。

大陸如希望打破兩岸政治僵局,就必須採行更理性務實政策。北京應同意在「九二共識」基礎上,與台北展開政治協商與終止敵對狀態談判,促使兩岸關係從經貿交流逐步走向政治和解,最終簽定「和平協議」,邁向永久和平。中共也應同意台灣參與更多的國際組織,並安排「馬習會」(中共反對在亞太經合會議舉行「馬習會」,但此會議其實是經濟而非政治領袖峰會),以爭取台灣民心,逐步化解台獨訴求,同時強化台灣人民的統一意願,讓兩岸政治關係往前邁進—此艱鉅任務將考驗習近平的政治智慧與政治遠見。

   
鳳梨酥、牛舌餅…改不完天下亂
林俊梧/南投市前市長(南投市)/聯合報
聯合報報導,七月一日起,含米量達百分之百才能叫做「純米米粉」,標示不實將予以開罰,九十五%的新竹米粉將改名為「新竹炊粉」。朋友閒聊中聞此新聞,均感啼笑皆非,都覺得衛福部多此一舉,訂此決策不可思議,還有多少對身體危害需加強標示取締的待努力,卻對這無關緊要、可能會傷害傳統土產,如此急著下手,實令人不解。

消基會稱去年一月檢測有近半米粉的含米量甚至不到廿%,而以玉米澱粉混摻。營養師表示,長期將玉米澱粉當成米飯食用,易因水溶性維生素和必需胺基酸攝取不足,導致營養不良、抵抗力下降等問題。果真如檢驗,台灣人米粉吃了近百年,也未聽聞有人會因標示為米粉,就整天都以米粉為主食?米粉就跟麵線一樣,是台灣本土主食之外的重要點心或為副食品,如米粉內含人體有害物質,當然另當別論,但米粉顯然沒有,消基會實屬多慮。

米粉標示新規定,含米量進行區隔,百分之百純米製成,可標為米粉、純米粉。含米量五十%以上,可標示為調合米粉;含米量不到五十%則改稱炊粉。

以此論法類推,鳳梨酥非百分百鳳梨製,要叫調合鳳梨酥,鳳梨未達百分之五十要改名,宜蘭牛舌餅未含牛舌要改名,芋頭酥內芋頭未達標準要改名,知名彰化北斗、南投水里肉丸只包一小塊肉,豬肉容量未達標要改名,千層蛋糕沒一千層要改,魚丸含粉要改調合魚丸…要改…要改…如此下去豈不天下大亂。

殊不知,「米粉」二字已使用上百年,已成這品項之稱謂而已,可要求成分標示,何需改名,多年來民眾對「新竹細條米粉」,用來蒸炊或炒食,如金(南)瓜米粉;「埔里粗條米粉」拿來煮湯,如米粉芋湯等,皆膾炙人口。做為傳統美食無礙,都叫米粉更無疑義,早已約定俗成使用成慣,怎就衛福部、消基會看法如此不同?米粉已成新竹和埔里之重要土產,也是台灣知名美食。希衛福部能從善如流打消此新規定,以免混淆基層民眾消費又傷庶民經濟。

   
米粉怎麼沒米…正名避免混淆
李惠珍/家管(台北市)/聯合報
由於食品包裝新制七月一日上路,多家米粉業者被要求「米粉」產品的含米量須在五成以上,才能稱作米粉,否則必須更改包裝。新竹市長許明財還陪同業者北上陳情,表示「新竹米粉」是文化資產、是品牌,品牌消失勢必衝擊外銷市場,讓大陸或東南亞食品業的山寨米粉有機可乘。

個人認為,傳統米粉的主成分本來就是米,政府是為了廣大消費者的食品安全才訂定相關政策,業者既然為了降低成本,而採用廉價玉米澱粉去調合,包裝改名本是理所當然,可避免消費者混淆。

其實,CNS(中華民國國家標準)也早就規定「純米米粉」必須以一○○%純米製作,而「調合米粉」的含米量至少要達到五十%以上。業者實在不應該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而要全台灣,甚至是全球消費者犧牲自己的食品安全與健康。

既然只要有五成以上的含米量,就可以叫米粉,業者與其責怪政府破壞行情,何不反省一下自己,乖乖加一半的米,雖然成本提高,但符合規定就可以順利正名外銷。

   
搶救數學 設專任教師
高怡宣/陽明大學生物醫學影像暨放/聯合報
國中會考成績公布,有三分之一的國三學生,也就是九萬人的數學和英文程度待加強。昨天有高中校長在民意論壇為國中會考成績是3C、4C、5C的學生請命,希望規畫更完善的補救教學。

大學校長們也應該關心補救教學,因為這些3C、4C、5C的學生,三年後就會進入大學就讀。

國中會考的目的之一是:「檢視學生能力,確保學生品質」。會考的結果顯示教育品質大有問題。

因此,新課綱應該重新規畫,根據國中會考的結果,檢討及改進國中小教育的缺點。以下用數學科做例子。

小四學生最有學習困難的內容包括:加減乘除的四則運算,特別是二或三位數的乘除運算,以及假分數計算。小五的問題在最大公因數、最小公倍數、文章題、應用題。小六則是在面積、體積、尤其是特別幾何形狀的面積和體積,圓形的計算,以及有3.14的乘除法計算。

目前國小是包班制,由導師負責教國文和數學兩個主要科目。而英文、自然、社會、音樂、體育則由專業的科任老師授課。

在國小校園裡,導師大多畢業於文學院或教育學院,所以在國小四至六年級的數學課,教學成效事倍功半,家長也只能將小孩往補習班送。

更痛苦的是國教署推動的國小數學補救教學,要找同一批的老師,去教同一批的學生,大家又要再痛苦一遍。

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學會踢足球,應該要找鋼琴老師,還是足球老師,孩子的足球才能踢得好?

同樣的問題,如果我們希望改進國小學生的數學程度,就應該找具有數學專業的老師,負責教國小四至六年級的數學。

教育部和各縣市教育局必須將國小四至六年級的數學課,改由專業的科任老師授課,並增加國小數學專業師資,才能讓國中會考數學待加強的學生人數和比例逐年減少。

國中會考顯示教育品質大有問題,教育部應該重新規畫新課綱,改善國中小教學品質,以減少3C、4C、5C學生,才不會辜負大家對十二年國教的期盼。

   
如果有一天 安心讓孩子走路上學
華健/海洋大學副教授(基隆市)/聯合報
台北YouBike剛歡慶使用突破二千萬人次,卻發生啟用以來最嚴重的車禍。一名女騎士在路口被疾駛的計程車超車撞翻,顱內出血,在加護病房觀察。若非發生在YouBike身上,這恐怕只是另一在台灣隨時可能發生的道安事故罷了。

最近交通部響應世界衛生組織推動「道路安全行動十年計畫」,將交通安全列入國家重大政策。葉匡時部長宣導提到:去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數降到一千八百多人,但是受傷人數卻增加到三十三萬人,許多人因此殘障、失能,甚至家破人亡。如此嚴重議題,若提高到國家安全層級看待,絲毫不為過。但依慣例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大致也不外對行人和單車騎士加強宣導注意自身安全,和舉辦類似「友善駕駛、關懷別人」等形式有餘、效果有限的道德勸說活動。

未來唯有在整體交通政策上調整思維,朝向可兼顧交通安全與社會公平正義的永續交通系統進行規畫並積極作為,才可望實際收效。

車禍死傷數字當中,行人占相當高比例。而這些悲劇,其實大部分可以靠著以人為中心思維的硬體建設等具體作為避免。從國內外過去二、三十年來交通系統的發展經驗可清楚學到,結合步行、單車和大眾交通工具的運輸系統,不僅有助提升道路安全,也可讓政府與包括工作、求學弱勢或不良於行的民眾,共享交通建設成果。而一旦人與運輸系統隨著服務品質的提升建立起良性運作循環,運量與運輸品質也得以充分確保。何況,增加走路和騎腳踏車,還可增進國民健康並降低慢性病醫療支出。

行人是道路最重要使用者,而實際上在道路上遭車撞的多半是小孩、老年人和女性。因此,改進道路系統主要需考慮到的,也正是這些經常被規畫者忽略的族群。

從世界許多大城市的經驗來看,車輛最開始都傾向不禮讓行人。但這種行為也可隨著政策和實際的作法而改變。例如十幾年前美國佛州奧蘭多的奇士米也曾經是全美被撞死行人最多的城市,當年只有約二%駕駛人會禮讓行人通行。但在該市積極採行,例如充分考慮行人與單車路權的「完全街道」等設計後,走路、騎單車上學、上班人數快數增加。市府接著順勢在路口裝上能發出快速閃光、遠遠就提醒駕駛人禮讓行人,同時警告行人如何安全穿越路口的廣播裝置。此後遵循禮讓行人的駕駛人數躍升了八十五%,大大提升了行人的安全。而美國聯邦政府也順勢將此成果納入全國交通規畫當中。

台灣也有像是行人穿越道上「小綠人」燈號等實際用來照顧行人安全的產品,未來可以做的應該更多。二○一一年十月全世界各國共同定了「國際走路上學月」,整體目的在於共創一個可安全走路的社區。

試想台灣也有這麼一天,每當上下學,家長大多能夠放心讓小朋友自己走路上學,這在包括人民健康在內的社會、環境和經濟層面所帶來的整體效益,又豈是不斷花大錢做許多重大交通「建設」所能相比。

   
宮廷劇,和你想的不一樣
甄嬛住了小燕子的屋?不論《後宮.甄嬛傳》多麼引人入勝,甄嬛也只能是流瀲紫虛構的人物,就連她初入宮時居住的「碎玉軒」也屬子虛烏有,且碎玉軒的原型即可能就是漱芳齋。

世界杯,忘記痛苦的特效藥
幾年前巴西經濟才剛站上高點,而如今,成長大幅衰退,來自賽事短暫產生的就業需求即將消失。他們未來要面對的,是世界杯的債務,留下的是在世界杯足球場館旁邊林立的新貧民窟,缺水無電的悲慘世界。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