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了「跨時代」(22屆)、「第二人生」(23屆)、「蓋亞」(24屆)這樣千鈞貫頂的大片,今年金曲獎(25屆)呈現的是穩健的格局。
入圍伊始,不少看好的人選落馬,熟悉度較低的新秀取而代之,歌路五花八門,專業度高的冷門作品不乏能見度,確實一新耳目。有趣的是,表面霧裡看花,最後開盤,原來早就有跡可尋。
以國語專輯而言,入圍看似百花齊放,但到了臨門一腳,去除地域考量的、意識型態的、扣帽矮化的、路數棘手的種種理由,不難發現不用煞費周章,張震嶽「我是海雅谷慕」是唯一符合穩健走勢的選擇。
嘻哈歌手從入圍走路有風到開獎全軍覆沒,最能體會箇中滋味。蛋堡「你所不知道的杜振熙之內部整修」不僅入圍最佳國語專輯,甚至破天荒攻入國語男歌手地盤,意味著歌手可以不必「唱」,用「念」的也行了,但挖掘內心幽谷的深沉題材(如:「仇人的孩子」家庭不幸心生恨意),一如其他解剖家庭議題的作品(如:大支「100分」父母價值觀偏差下養成的孩子人格),儘管寫實,從入圍到落馬,終究不敵親子共賞。
做為兩岸三地最公正的音樂獎項,金曲獎既需樹立給獎權威,仍需符合多數人的期望值,確實兩難。林俊傑繼陶喆(21屆)、蕭敬騰(24屆)之後,整張專輯僅憑單項入圍即封王,除了唱功實力,聲勢亦有助達陣。有趣的是,在一些專業獎項(製作人/作曲/編曲)尋寶,反而可以看到金曲獎自我揮灑的意志。
戴佩妮封后則凸顯金曲空窗,戴佩妮上一張專輯「回家路上」創作乃至唱功有目共睹,金曲獎卻沒看見,同樣的狀況發生在今年陳綺貞身上,「時間的歌」乃至The Verse「52赫茲」(一曲「周夢蝶」趕上詩人生前當面致敬尤為難得),金曲獎竟都忽視,對無以名之的壓抑,寄望陳綺貞再接再厲,像戴佩妮一般,在日後專輯平反。
最佳新人李榮浩宣告崛起,兼具創作能力,編曲、樂器無所不包,但重點是他的聲腺,駕馭歌曲形成渾然一體的聲息流動,天賦豆沙音色也適巧貼近他描繪輕熟男的滄桑。劉思涵雖未能超越李榮浩,僅靠入圍片段有如「小蔡琴」聲腔也建立詢問度,金曲獎的新人獎終於回歸到歌聲魅力帶動的純粹。
李宗盛繼「給自己的歌」(22屆)之後,「山丘」再下兩城,流行音樂教父「一首拚金曲」模式,已為他找到連續震撼兩屆金曲獎的歌壇新路,但畢竟單曲與專輯的概念、組織、態度是不同的,更期待李宗盛以身為大師的高度,交出專輯新作示範,回應小燕姐為「特別貢獻獎」彭國華先生領獎所言:「他活在台灣音樂最美好的年代,現代的音樂人,你們加油了!」
金曲獎走過25屆,不同的年代,唱片業歷經不同的考驗,如今面對生態洗牌,市場改變,金曲獎仍撐住台灣音樂穩健發展的門面,從官方到民間的付出,值得所有關心台灣流行文化的人給予鼓掌,真是辛苦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