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公布了總統候選人提名辦法,但黨內由誰出戰二○一六迄今仍無眉目。綜觀目前各項民調,國民黨無論由誰出馬,都與民進黨的蔡英文尚有一段差距,人選遲遲未定正是主要原因之一。由於二○一六是總統與立委併選,若不全力以赴,國民黨可能連國會多數黨的地位都要拱手讓人。對藍營而言,情勢之嚴峻,絲毫沒有樂觀或徼幸的餘地。在黨內低迷的氣氛中,目前明確表態願意一戰的,只有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其餘可能的人選,如朱立倫、王金平、吳敦義,都表現得諱莫如深。如此一來,更加深了黨內的危機感,包括各種權謀、算計運作不斷。雖說政黨輪替是民主政治的常態,但國民黨身為執政黨,對於保衛政權、延續執政如此消極,不僅讓同志感到失望,也讓支持者無所適從。
回顧過去六次總統直選,國民黨或泛藍候選人的民調從未一開始就輸在起跑點上;可知,這次形勢之危殆異於已往。但平心而論,藍綠基本盤其實相差無幾,甚至泛藍要略勝一籌,只要藍軍提名「對的人」,又能集思廣益採取對的戰略,大家齊心一搏,未必沒有逆轉勝的可能。最怕的是,選戰還沒開打,黨內自己人就先明槍暗箭殺得死去活來;若走到那步田地,就不必再奢想勝算。
要打贏這場選戰,國民黨的「上策」,就是要設法重新整合「泛藍基本盤」,找回離家出走的黨員,營造泛藍大團結氣象。尤其在立委選舉方面,若干地區除了進行泛藍的跨黨整合,甚至可以結合一些形象清新的民間專業人士共同出征;如此,亦有利吸引可能投向第三勢力的中間選民。若能整合出一個跳脫傳統黨派思維的「夢幻組合」,對內對外都可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創造出不同局面。
「泛藍整合」說來容易,做來困難;整合機制如何產生是個問題,各政黨、政團間如何取得互信又是個問題。最重要的是,「大藍」國民黨必須展現大器和大義,才能說服「小藍」親民黨和新黨的攜手合作。這點,除了需要黨中央的宏觀思考,也需要有人不辭辛勞居間穿梭。否則,政治人物若各懷鬼胎營一己私利,泛藍整合將無可能。
若泛藍難以整合,國民黨的「中策」至少應該是派出「最強棒」應戰。傳統上,國民黨提名的思維是:可能人選先有「意願」,然後再用「協調」或「初選」方式產生候選人。但若要推出「最強棒」,提名程序應該「由下而上」,朱立倫也好,王金平也罷,甚至吳敦義、洪秀柱或李鴻源,只要是可戰之才,黨內就應採全民調或混合式民調,由人民決定誰代表出征。一旦在此機制勝出,此人選就應義無反顧,代表國民黨決戰。
這個機制的關鍵,首需打破現有提名機制的窠臼,其次是黨內的強棒們必須視代表黨參選為一種「義務」,而不只是權利。畢竟,國民黨已面臨政權保衛戰,若此時還想著其他後路或別的私念,最後只會與黨俱沉。這種人必須慎思!
如果國民黨決定仍以傳統的「表態、登記、協調、初選」程序來產生總統候選人,那麼「下策」就是跳過「協調」程序,只要有兩人以上登記參選,便進行初選。如此,一來可以杜絕協調可能產生的「不服氣」心理,二來也可藉由初選的過程拉抬候選人的和政黨的氣勢。
經由黨內初選程序選出的人選,未必就是「最強棒」;但既有主動代表國民黨參選的意願,又在競爭中獲得民意的支持,應就是黨內最具參選正當性之人。回顧過去,國民黨的總統候選人總是透過「指定接班人」或「協調」產生,此次若能經黨內初選產生,也算開創黨的民主典範。
國民黨要贏得總統大選,路途仍遙;反觀民進黨,蔡英文也仍在為她的「最後一哩」奮鬥。選舉從來不是容易的事,過去國民黨敗選,原因幾乎都出在自己內部分裂、犯錯,而不是對手做對了什麼。同樣的錯誤,若再重蹈,就是愚蠢。提出最好的人選,證明自己最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藍軍才有反敗為勝的機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