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李偉鳳 攝影=李昌元
對企業環境或職務內容的認知和感受不佳時,「快閃」似乎是年輕上班族最直覺的選項。
快閃就可以解決問題? 快閃可能有幾種原因,比如對工作內容不滿意,或是有其他重心,對工作無法全心投注。另一種是瞭解該產業環境後發現不符志向,當機立斷地離開,不互相耽誤。
比較令人擔心的一類,是在接到有挑戰性的任務時卻退縮了,或是不願意面對。
怎麼說?當一項任務的動機、操作方法和目標被清楚界定,但接到任務的人卻做不來或表現不如預期(其實這種狀況很常發生)。重點是,他對自己表現不如預期的反應是什麼?有的人會逃避,甚至用各種方式掩蓋自己的不足,或是把情緒轉嫁到其他地方。對個人而言,這種模式很可能反覆上演。要知道,不管到任何地方都可能遇到相同的困境,如果一味逃避,就沒辦法在職場上長久立足。
因為不相信自己做得到,克服困難的動力便不會產生,這種情況下,很容易讓當事者原地踏步或快閃。
員工快閃,對企業絕對是負擔,而員工本身也得考量,不斷快閃也是消耗自己的能量:第一,損失年終。雖然可能領完年終才快閃,但是接續的下一份工作的年終就會打折扣。第二,找工作期間沒有收入,消耗時間和金錢成本。這些都是快閃族必須承擔、面對的。
在決定快閃與否前,我個人有幾點想要提醒:
一個是我相信開卷有益,很少有一塊土壤裡面完全沒有任何養分。甚至在沙漠裡,都可能找到方法開花結果;反過來說,企業對於不穩定的職場經歷也會心存戒心,尤其對於非新鮮人來說,影響尤大。
另一點,是否有找到更好的工作。如果暫時沒有,就好好待下來。若是常覺得公司對不起自己,就像本來無一物,「到處」惹塵埃,會讓自己很辛苦。
有沒有完善的職涯規劃或根本沒有規劃,其實還在其次,關鍵在於當自己獲得一份工作後,真的要去思考、掌握的,是如何面對這份工作,如何對得起自己;有沒有勇氣和信心在這個領域裡面追求到一個程度。通常我們都在傳承與學習中去獲得、吸收這份工作所需要的知識,如果沒有久任,很難擁有足夠駕馭的能力、突出的表現。
不過,有一點一定要注意的,如果發現公司違法,就一定要快閃。
職場上的教導,隱微卻又具體 一個職務所需的知識和操作方法,很難一蹴可幾,企業必須投入時間訓練和交接,因此,快閃對企業來說很消耗能量。
年輕朋友可能會在意公司有沒有提供學習資源,覺得沒學到東西便漸漸喪失動力。不過,要知道企業徵人,不外乎是有新職務或舊職務出缺,是有需求才聘僱新人,所以不會對人置之不理、讓人很悶。雖然職場上看起來沒有老師可以向你一一介紹,一步步帶你入門,但企業絕對不會緊閉學習的大門。
職場上的學習和學校填鴨式教育不同,而且現在的學校教育,也開始講求實務、溶入和參與、共同創作;在職場上,有時候必須主動觀察、積極請益,自行整理脈絡和開拓學習的管道。
我年輕時遇到一位主管常說:「你們都是公司培養出來的人。」當初我不以為然地想:「你培養我什麼?」後來才發現一個品牌的形象經營,是過去所有前輩打拚出來的。培養或許不是主管直接灌頂,但是當自己接下公司的其中一棒,就代表了是公司跟品牌的一分子,這會獲得業務對象的信任與接納,換句話說,得到的是一個機會;因此,這些年來,反倒覺得老東家對自己的培養,從拿到名片的一刻便已經開始。
別把工作過度期待和理想化 我們常聽到,職場上要跟「對的人」,如果跟到一位幾近完美的、為團隊承擔很多的主管,的確可以向他學習。但也有一種情況是,主管和幹部、組員的能力是互補的,因為他需要你,你就有機會做出成績。如果你每天都在想:「誰是對的人?這單位沒有對的人、沒有人可以帶我」,就可能隨時都會想要離開而錯過很多學習機會。
另外,大部分人都有一種理想:領高薪,同時可以遊山玩水。
興趣和工作是不是需要完全結合?同樣的風景每天看,還會不會是風景?
舉例來說,我住在河邊大廈的高樓層,房子有一大片透明窗,視野極佳,原本以為高樓層沒蚊子、視野好又安靜。住久了便發現,蚊子沒比較少,大面積窗戶在颱風時容易進水,而且會蓄熱,但是掛上厚窗簾隔熱,便看不見風景了。此外,高樓層使用輕隔間,隔音效果不佳──當時深深企盼的夢想,數年後,夢想變成夢魘。
工作何嘗不是如此?每一種選擇和美好的外相,背後都有它必須要承擔的責任和壓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