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長期電磁波暴露 此點雖還有爭議,但這些爭議其實來自利益團體故意放出來的「烏賊黑墨」干擾。你可知道正常細胞一旦暴露在電磁波下,便會產生癌細胞的生化特徵?這樣你還會認為電磁波對人無害嗎?現代家庭使用的電器用品愈來愈多,又幾乎都會產生諧波(波頻同相會產生共振,變成兩倍強度頻率,當這種共振現象持續時,會產生像無線電波那樣有礙健康的高頻率)的省電電器品。過去一百年以來,環境毒素中增加最多的就是─百萬倍的電磁波。與電磁波危害較有直接關係的癌症是腦癌、(兒童)白血病和乳癌等,但其實所有癌症多少都受其影響,不論是直接的,或間接因壓抑免疫系統與荷爾蒙系統所致。 美國東西兩岸的整合醫學大師大村惠昭以及克林哈特醫師皆發現電磁波對癌症病人影響頗大,前者發現電磁波會讓病人細胞變成具有類似癌細胞的特徵,而後者發現治癒的病人如果暴露在持續不斷的微微波後,病症會很快地在一年內復發,甚至死亡。細胞修復時所容許的電磁波強度是五至十毫伏特,但臥室常常測到超過一千毫伏特,加上手機微波訊號臺散布四處,住在繁榮的城市反而讓身體無法進行修復,提早衰老得病。 2.地磁壓力 早在一九二九年時,德國的研究員就發現高致癌區與地磁壓力分布有關,而地磁壓力則與產生干擾人體正電的地下水流、斷層(輻射)、特殊地球能量線(哈門氏線與克里氏線)有關,大型的動物實驗也證實了這一點,只是美國科學界對此問題不甚投入。想要有效對付地磁壓力,有時候只需移動睡床一、兩尺就行了。臺灣位處地震密集區,地殼斷層多,這些斷層也會對身心產生負面作用。有些能量儀如德國的MORA便具備檢測此地磁壓力的功能。 3.病屋症候群 與居住環境有關的另一因素,最初是從德國開始受到關注的。二次大戰後,德國用合成建材蓋了很多房子,居民在居住一段時間後開始出現病症,這就是病屋症候群的由來。只要聞得到的新屋味道,便代表有化學物質存在,很可能是刺鼻的甲醛或其他化學物質,而甲醛有致癌性,與香菸以及炒菜產生之油煙無關的肺癌,便可能是建材的化毒所致。 4.游離性輻射 游離性輻射不僅存在於自然環境,也廣用於醫學上,然而,我們發現隨著游離性輻射使用時間的增長,其風險也變得愈來愈大!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分子與細胞生物系的退休榮譽教授約翰•高夫曼醫生暨博士在研究游離性輻射三十年後下了結論說:「輻射暴露時間愈久,所需的致病劑量就愈小。」他認為所有的癌症皆會受影響,過去人們對高劑量輻射的安全性低估了十倍─連乳房X光攝影術也不例外,雖然醫師口口聲聲說此種檢測只會讓病人暴露於低劑量輻射,但事實可能並非如此。 避免的方法無二,就是不暴露,也就是不做乳房X光攝影術,改做無輻射暴露的溫度顯影術,此法用紅外線做異常體溫的顯現,比乳房攝影術還敏感,病人有初期感染與溫度異常的現象,在腫瘤未出現前即可測得,所以也有預防的效果。 此外,家中的輻射線多半來自磁磚上的釉或花瓶上的釉,因為釉土容易具高輻射性。 5.核子輻射 即使是低度暴露,也被發現會提高致癌風險。居住在核能發電廠八十公里內的婦女有乳癌增加的風險,美國紐約長島區鄰近四座核能發電廠,是全國乳癌最高的地方。美國前環保署工作人員節•古德進一步的研究發現,三分之一的美國土地處於核能發電廠一百八十公里內,這些地區的乳癌發生率占了全國的一半。從一九五○到一九八九年,鄰近最舊型七座核子反應爐的十四個縣中,乳癌死亡成長率是三七%,是全國平均成長率(一%)的三十七倍。此外,在長期追蹤下,我們也發現核子反應爐的相關工作人員,在各種癌症發生率上或多或少都有增加的風險。核子衰退後的輻射性產物─特別是碘與鍶,可能是主要的致癌因素。研究機構對臺灣南北核子發電廠所導致的癌症增加率,也應該估算一下了吧! 6.有機磷農藥與殺蟲劑(環境荷爾蒙) 環境荷爾蒙又叫荷爾蒙阻斷物,某些具有仿荷爾蒙的作用,另一些卻有阻斷荷爾蒙的作用。以色列的一項乳癌研究證明了這項危害,表示乳癌組織裡的DDT與PCBs(多氯聯苯)比正常的乳房組織及鄰近的其他組織高出很多,一旦禁止這些農藥後,母奶中的毒素濃度隨即顯著下降,之後十年,乳癌死亡率下降了三○%,此數據甚至發生在其他致癌風險因子有升無降的情況下!不僅如此,農業上使用的除草劑同樣有致癌風險,而給寵物帶的除蟲環也含有高度致癌性的殺蟲劑,對小孩子的傷害更大。許多這類毒素都具雌性荷爾蒙的活性,被認為是臺灣婦女比歐美提早十年得乳癌的原因之一。最近的食安連三爆顯示,臺灣食用油受反式脂肪酸與致癌重金屬的汙染,可能會同時提高乳癌、子宮頸癌與卵巢癌的風險。主要的前十種殺蟲劑是:異辛酯(2,4,5-T ester)、阿特拉津(Atrazin)、艾氏劑(Aldrin)、DDT、Dichlorvos(獸用驅蟲劑)、狄氏殺蟲劑(Dieldrin)、硫丹(Endosulfan)、六氯酚(Hexachlorophen)、馬拉松(Malathion/Metothrax)、巴拉松(Parathion)。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