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4日 星期三

「國是會議」是目的還是工具?


【雷驤.Pocket Watch】以畫像當底片,將城市風情片片拼湊、凝聚生活原味,生命風貌即在此刻現形!! 【美麗佳人時尚電子報】不僅告訴你最新流行服飾與美容訊息,更要讓女人看見自己,發現世界!!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3/08/15 第3065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馬到紐約還是馬
聯合報社論 「國是會議」是目的還是工具?
經濟日報社論 大陸經濟的五難困境
民意論壇 院長詆毀自己領導的機構…
養兵千日 …軍法移司法 人才也要轉型
看看圓仔 台灣人別再氣了
阿扁返黨 同志又要共沉淪

聯合報黑白集
馬到紐約還是馬
黑白集/聯合報
解嚴以後的每次「總統過境外交」,皆被視為台美陸三邊關係的溫度計。

最熱的一次是一九九五年六月李登輝訪美,未藉「過境」的名義,且在康乃爾大學發表〈民之所欲/長在我心〉的演說;當年,李登輝經密使向中共傳話,希望北京支持他的美國行,謂可藉以提升他在次年總統直選的得票率,他即可藉此民氣改善兩岸關係。詎料,康乃爾之行卻成為兩岸交惡的濫觴。

最冷的一次是二○○六年陳水扁的「興揚之旅」,美國拒絕陳水扁過境本土,僅允借道阿拉斯加;陳水扁怒稱「不做美國的龜兒子」,結果演出「謎航之旅」,甚至飛到了利比亞。

「過境外交」確實可視為台美陸三方關係的測試器。但「過境外交」畢竟只是一時的表象,台美陸關係的得失成敗則會反映在大於並久於「過境外交」的三邊架構之上。因而,李登輝康乃爾之旅的風光及陳水扁謎航之旅的激憤,最後皆成歷史泡沫。

在歷次「過境外交」中,美國有突破的嘗試,但美國亦有其底線。時至今日,美國在經驗中已拿捏出一個尺度,而美國對中華民國總統過境所採限制,其實也是美國政府自己對自己的限制。

若是美國政府自己對自己也劃了線,自然也希望過境賓客不要逾線。例如近期歷任美國總統會見達賴喇嘛,有避不見面、改期見面、易地見面、不發布照片及不發布內容等不同形態。可見,美國對北京的政策有其自我遵循的尺度,自也希望來客共同維持此一尺度。

至於期望馬總統能在紐約有什麼逾格的演出,但他連在國內都演不出來,只能說馬牽到紐約還是馬。

   
聯合報社論
「國是會議」是目的還是工具?
社論/聯合報
國是會議有兩種:一種是從政治動機出發,爾虞我詐、你攻我防,感興趣的只是過程的操弄,而不在乎會議結果;另一種從使命感和責任感出發,就國家迫切重大議題凝聚共識,並訂出改變現狀的路徑。前者把國是會議當成「工具」,後者將國是會議視為「目的」;而最近政壇傳出的國是會議,迄未超出前一類之範疇。

蔡英文發動這一波召開「國是會議」的呼聲,原本氣勢不弱;孰料,在民進黨中央的掣肘下,突然追加「先停建核四」的前提,極可能使這項倡議胎死腹中。原因無他,國是會議的召開,本應抱持開放的心態接受建言,不預設立場,才可能讓各界暢所欲言。蔡英文原本標舉「核四停建」為國是會議之「議題」,一遇黨中央壓力,即將其改列為「前提」,旋又稱仍是「議題」,出爾反爾,破壞了民主的遊戲規則。

何況,「核四公投」案躺在立院待審已經多時,民進黨一方面極力在國會杯葛「公投」案,不讓人民有自主決定核四去留的權利;一方面,卻要求執政黨把「停建核四」當成召開國是會議的「大禮」送給自己,何其矛盾而自私!民進黨自己興建核四、又杯葛核四,不容民眾公投決定,卻又想用最便宜的手法終結核四,這未免太異想天開。

拋出「停建核四」的大帽子作為國是會議前提,民進黨想掩蓋的,其實是自己內部的分歧。蔡英文呼籲召開國是會議未先照會黨中央是事實,但蘇貞昌的領導模式無法凸顯民進黨的長處或影響力,更是不爭的事實。比較糟糕的是,在「兩個黨中央」的問題浮現後,蘇、蔡雙方的解決辦法,不是在彼此的最小公倍數上尋求拓展,而是同時退縮,退回一個最缺乏想像力與可能性的公約數。「停建核四」這個前提,絕非智者的撒手鐧,而比較像一個糊塗蛋失手砸了鍋;可笑的是,這竟是「兩個黨中央」的折衷點。

事實上,由於服貿協議及核四公投爭議之難解,加上抗爭事件接二連三,就台灣的社會氣氛而言,此刻要求召開國是會議,不能說沒有其客觀條件。讓人憂慮的,倒不是廿幾萬白衫軍湧現凱道,而是經濟持續頹萎不振,政治上短期又看不到什麼可行的出路,民眾的痛苦和鬱悶持續攀升。在執政黨的立場,若能召開國是會議,透過民間的擴大參與,打破朝野政黨對峙的僵局,或許能使馬政府放手施展,重獲民眾支持。

從這個觀點看,「國是會議」是為因應既有體制無法有效解決問題而發,也因此應把握幾項原則:一,國是會議不是「政黨會議」,當然也不是「朝野領袖會議」,必須納入有代表性的民間人士,才能產生超乎既有政治框架的意見激盪。二,國是會議的目的在追尋台灣社會的新目標和新共識,卻不可侵犯或破壞現有體制架構的職能;三,召開國是會議必須要有具體可行的結論,不能只是各抒己見一番;否則,便是白費力氣,甚至治絲益棼。

馬總統去年曾拒絕民進黨提議的年金改革國是會議,今年,他則正面回應了「馬蔡會」,乃至馬蘇、馬謝會,顯然態度已有所改變。然而,「馬蔡會」距離人們想像中的「國是會議」仍極遙遠;而在民進黨內部自相猜忌的情況下,馬就算個別會見蔡謝等人,結果連民進黨都未必接受,遑論社會大眾。

因此,馬總統若要尋求執政上的有效突破,他必須思考的是一個有廣泛代表性的「國是會議」,並藉此重新凝聚社會共識,重塑國家願景。在此一過程中,當然免不了遭到民進黨的抹黑或杯葛,但至少可透過舞台的透明化,讓民眾看清政府和在野黨的作為,從而作出更準確的判斷。無論如何,當施政陷於動輒得咎的處境,若能夠藉由民間和在野人士的智慧和力量找到突破轉進的契機,未始不是值得一試之路。個人或政黨少一點算計,國家和社會便能多一分和諧。

誠實地說,儘管馬政府每天被外在情勢攪得焦頭爛額,我們也看不到民進黨因此獲得了什麼掌聲。相反的,許多人對民進黨越來越感到失望,認為它只在乎自己的利益,不在乎犧牲台灣人民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民進黨若有心促成「國是會議」,不想留下「內鬥內行」的印象,那麼,請蔡英文和蘇貞昌一起撤回「停建核四」的前提吧!

   
經濟日報社論
大陸經濟的五難困境
社論/經濟日報
在一般狀況下,經濟政策面對的從來就是兩難的困境,但當前中國大陸面對的,卻是五難。

最近,國際貨幣基金(IMF)繼投資銀行巴克萊資本及更早的紐約大學羅比尼教授之後,也對大陸經濟前景提出了警訊,認為若不能兌現改革承諾,大陸經濟到2020年時,成長率將比現在腰斬一半,只有4%;並且,將不可能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類此悲觀的預言,主要都是一種潛意識的感覺,沒有具體地說「為什麼」。

與此對照的是,我們可以看看所謂的「李克強經濟學」:巴克萊資本的版本是「不刺激、去槓桿、調結構」;至於出諸李克強自己親口說的,則有改革版、升級版、上下限版、增量存量版等,一句話概括,透露的是信心中的謹慎。

何以如此?是因為中國大陸當前經濟面對的問題,其複雜難度早已不是兩難,而是五難了。

要透視診斷當前大陸經濟問題,要分別從長期與短期兩個角度來看。先看長期。過去34年,大陸經濟成長率平均9.8%的主要理由有四:一、全球化提供的巨大外需;二、中國在全球化中賴以脫穎而出的核心競爭力——勞動力優勢;三、能讓核心競爭力充分釋放的體制改革;四、因資源錯配與透支製造出來的泡沫增長。但這四者,除了第三點的改革之外,就今後的形勢觀察,都將出現變化。換言之,四大紅利將去其三,所以李克強會說「改革是中國最大的紅利」。所謂「最大」,意味著雖然失去了其他三個,卻還有兩個新的,也就是內需的潛力與創新的活力,加上改革,就成了李克強要打造的升級版。

其次,就短期來看,絕大多數的問題幾乎都跟2008年9月世紀金融海嘯爆發後,為保增長而採取的一系列刺激政策,包括擴張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非常規的家電及汽車下鄉政策,以及允許地方融資平台運作等有關。結果經濟成長保八雖然成功,代價卻相當昂貴,出現了產能、基建、樓市、地方債、高利貸等種種泡沫,資源嚴重錯配,也埋下了巨大的金融風險。

這就是習李新政府面對的新形勢;習李接的,不只是權力的班,也是一大堆沉痾新病、疑難頑症的班。

這就是五難的意思。傳統經濟政策的為難,是難以兼顧增長與穩定,是謂兩難;習李面對的是在保增長、穩物價之外,還要促改革,是三難;三難之外,還要去泡沫,掃地雷,是為四難;而所有這些工作,都得面對來自於頑固保守的意識形態與既得利益者的強大抗拒,因此,是五難。

面對著幾乎是前所未有的五難困境,「李克強經濟學」怎麼辦?看來,是三條思路。

一條,是立即的,主要是清地雷、拔引信。迫在眉睫的最大風險不外是銀行風險與地方債務。所以,6月下旬的錢荒就是對銀行施加壓力;最近展開的審計署查地方債,就是先摸底,然後決定下一步行動。

第二條,是短期的,重點在保就業、穩增長,具體措施是對600萬戶小微企業暫時免徵增值稅與營業稅;階段性地穩住人民幣匯率,及改善出口行政配套。

第三,是長期性的,包括加大鐵路建設投資,重點放在中西部及貧困區,同時開放社會資本進入;鼓勵節能環保投資;積極推動都市基本建設,包括棚戶區改造、軌道交通、地下管線、下水道及汙水道等。

可以看到,迄目前為止,一攬子政策基本上符合了「不刺激、去槓桿、調結構」的大原則,這是不容易的。當然,從長期看,「李克強經濟學」的成效需由時間給答案,進入深水區的改革也需要政改的配合,挑戰性很大,但對習李而言,已別無選擇。一旦成功,相信歷史將給予極高評價。

   
民意論壇
院長詆毀自己領導的機構…
楊泰順/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聯合報
由於張通榮涉及關說酒駕案二度彈劾不過,監察院王建煊院長氣得心律不整,公開表示「監察院如果不能伸張公平正義,關門會比較好。」甚至呼籲立法院,應主動提出修憲案,檢討監察制度的改革。在王院長的猛烈砲火下,監察院的存廢立刻又成為媒體討論的焦點,個人認為,此一事件可從三個層面加以檢視。

首先值得省思的是,監察院的彈劾,是否為了伸張「公平正義」?在憲政民主的設計下,「公平正義」的實現,原應寄託於司法體系,而非彈劾權的行使。上月廿六日,基隆地院便已判處張通榮非法關說一年八個月徒刑,雖得緩刑五年,但公平正義應已獲得初步實現。法院判決後,監院若再通過彈劾決議,個人認為不但不是公平正義的實現,除了狗尾續貂外,恐怕還違反「一罪不二罰」的原則。

美國眾議院在一九九八年十二月提出彈劾柯林頓總統,便可視為上述立論的依據。在那次黨派立場分明的決議中,共和黨占多數的國會通過的兩大彈劾理由是:一、總統在獨立檢察官的大陪審團調查中說謊;二、總統利用各種手段阻礙司法程序的正常進行,使得「正義與法治遭受顛覆」。儘管民意仍然視為政黨惡鬥,但這個以「總統阻礙司法使得正義無法實現」而必須行使彈劾的理由,至少使眾議院經得起歷史的檢視。張案與此不同,基隆地院既已懲處,彈劾只算隨附,難道非得顯示自己沒缺席,才算正義?

再者,我們要問彈劾的目的為何?如果目的有待商榷,彈劾的尚方寶劍又是否必須祭出?

民主國家司法獨立法治嚴明,所以還有彈劾權的設計,目的便因司法曠日廢時,擔心貪贓枉法者被舉發後,利用審理空檔繼續胡作非為造成公益受損,故透過民意機構行使彈劾,使惡行者能在最短時間內離開公職。

但我國監察法所規定的彈劾目的卻有些不同,彈劾案通過後,被彈劾者並非「唯一去職」,而是移交公懲會論斷處置,歷史上被彈劾者多數並未去職,有些後來甚至還升官。換言之,監院的彈劾權充其量只類同檢察官的起訴權,而張都已判刑了,是否再度起訴意義已然不大。若通過彈劾只是將張移送公懲會,預期張仍可做完剩下的任期。若然,尚方寶劍沒能祭出,也不值得氣到心律不整。

身為院長詆毀自己領導機構是否適當,則為風波中另一值得探討的課題。王院長引述前監察院長錢復在二○○五年檢討會議的發言,說連錢復都自承這個院長職務是他從政經歷中「最無成就,也是表現最差」的一個職務。但錢復的發言,是在監院的內部檢討會議,也是他的臨別感言,並無可議之處。但王卻是公開對記者大發牢騷,尤其是針對個案而來,勢必將引發違反「法官不語」的公平正義原則之質疑,失去一個領導人應有的成熟與風範。

身為機關首長,對自己領導的機構如此不滿,早幾年前便應延聘專家深入研究病灶,再提交內外作為改革的考量。現在因會議決定不如己意,便兩手一攤要立法院「主動提出修憲案,檢討監察制度的改革」未免太不負責。無怪乎有監委要說,「我要問院長,五年裡面他做了什麼具體的事情?」

   
養兵千日 …軍法移司法 人才也要轉型
曾念生/醫(台北市)/聯合報
軍事審判法修正之後,平時軍人犯罪回歸一般法院審判,國防部遂有裁撤軍事法院暨檢察署之議,不但讓軍法官科人才頓失所依,乃至於國防管理學院的法律系所是否還有存在必要,都成為話題。有識之士也擔憂:萬一進入戰爭狀態,軍事審判法需要恢復適用,軍法人才哪裡來?

國防法律人才並非只限制在軍事審檢業務,平時國防事務繁雜,舉凡營產、軍購、涉外事務等,都需要熟悉軍隊文化制度又懂法律的人才協助處理;若涉及演訓或作戰行動,尤其是與盟國之間的多邊行動,軍事法律人才受過良好的海洋法和國際法訓練,可以提供演訓等行動之法律準據。目前考選部都有招考政府律師之舉,國防單位有現成的法律人才,又已經由軍事審檢業務中釋放出來,可以好好運用。

未來國軍若仍往全志願役方向發展,為嚴明紀律,陸海空軍懲罰法之施行,仍有必要。應設置類似地方法院的簡易庭,隨著少將或同等級主官編階之單位普遍設置軍中懲罰法庭,直屬國防部軍法主管機關,獨立、透明運作。尤其對限制人身自由(如卅天以下的士兵禁閉或士官悔過)、剝奪財產(如罰薪或罰款)及身分地位權益改變(如降級或降階)等懲罰,透過法庭正當程序來進行,以保障官士兵權益,平日也可督責禁閉室和悔過室的運作是否合乎規定。如此也為不時之需留下種子,萬一真的進入戰時,需要恢復軍事審判法適用,也有馬上拿得出來的人才。

甚至,未來部分軍法人才也可為官兵和眷屬提供一般法律的扶助乃至協助訴訟。再者,軍事審判移入地方法院初期,軍法人才宜由國防部派往各地方法院及檢察署擔任聯絡官,提供一般法官了解軍中法律事件及軍隊實務及文化之了解,以利業務順利接軌,此事攸關被告權益,非常重要。

國防法律人才有其特殊性,但軍職法律人才待遇較低,每年又有體能測驗且有達標之需求,對一般民間法律人恐怕吸引力不高。國防管理學院招收法律系的人才,自然要嚴格訓練,除通過為了前述各單位軍中懲罰法庭之需求而持續辦理的軍法官考試之外,律師證照之取得更是重要目標。軍法人員為因應新任務,國防管理學院對於採購法規、涉外法規、國際法(尤其是武裝衝突法)甚至如何進行法律扶助及諮商等,都應辦理持續教育,軍法人才之轉型才能順利進行。

   
看看圓仔 台灣人別再氣了
楊艾俐/資深媒體人(廈門市)/聯合報
圓仔不但在台灣大大有名,引人愛憐,更上了美國CBS全國電視新聞,美國三大電視網(CBS、ABC、NBC)不像CNN廿四小時播新聞,每天只有半小時,可想而知,要上這樣的新聞節目有多難,常常從世界幾千條新聞挑出來。新聞的內容是那天圓圓與圓仔隔著欄杆,媽媽發出嗚嗚的叫聲,伸出舌頭舔圓仔,圓仔也認識媽媽,很溫順。

圓仔生下來四十幾天,我也時常追蹤她的動態,並且放在我的微博上,相信很多人都做同樣的事,我相信圓仔有著下列普世價值,不但超越藍綠,超越兩岸,而且超越文化、種族、宗教。

一,她成長迅速,很符合現代人喜歡的速度感;每天都有變化,從粉紅絨絨的如老鼠,到背上長黑毛,眼長黑眼圈。

二,她憨厚、溫順,凡是投降、翻身、四肢朝天,躺在媽媽懷抱裡等姿勢在在顯示很容易滿足,媽媽也很盡責

三,只付出不收取:貓熊長大,如圓圓、團團也溫順異常,每天只見他們安安靜靜地拿著竹子吃,不吵擾人,也不要做王(因此也不必爭權奪利),連愛情都不需要(所以精神很獨立,沒有伴侶照樣活得很好),只給遊客樂趣,不求回報。

圓仔在攝氏卅九度、戾氣十足的台北,能如此吸引人,其實是人類嚮往自己這些品質提升。

我長年不在台灣,但是外人及大陸人一看到我,都迫不及待地訴說台灣有多好,很多大陸人一生的願望就是去台灣一趟,但是台灣人卻這麼不知足,這麼多抱怨,這麼多煩躁不安,尤其在那些廿四小時新聞頻道裡的台灣似乎無一是處,媒體也應該好好研究觀眾也有提升自我的需求,而不只是耽溺在暴戾、八卦、迷信、罵政府、罵軍人中。

   
阿扁返黨 同志又要共沉淪
林郁宸/高中應屆畢業生(台北市)/聯合報
有一句話:「不怕神一般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陳水扁重新入黨後,對民進黨來說,有這樣的黨員同志,還需要敵人嗎?

陳水扁在獄中的待遇及醫療照護,站在人權保障立場上,國人並沒有對民進黨支援多加批評,甚至認為應予適度支持。但民進黨通過陳水扁重新入黨案後,不啻是從政治上與陳水扁綁在一起,如果這不代表民進黨為陳水扁平反,難道是默許陳水扁在道德上的嚴重瑕疵,原諒陳水扁在法律上的違法濫權?

民進黨前立委林濁水對此表示:「非常羞恥」;國人也應該給予民進黨嚴厲譴責。台灣應跳脫意識形態,不再陷入政黨對決泥淖,但在大是大非的選擇面前,仍應把持堅定立場,若有政黨企圖包庇曾因貪汙判刑確定的官員,都應重重給予批判。身為青年學生,我為民進黨這樣的行為感到不齒。

   
訂閱Sense好感電子報送幸福感甜點特刊,享受甜滋滋!
【Sense好感電子報】關注旅遊、設計、美食,給你一種有態度的生活 Guide,一種實踐質感生活的方法。現在訂報有機會獲得 Sense「幸福感甜點」乙本!

為履歷加分,青年學子微實習
「年輕人缺的只是一個舞台、一個機會。」本著這個初衷,10年前,台灣微軟即率先推出實習計畫,每年提供100個名額,讓躲在象牙塔裡的大學生走出校園,面對未來。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