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4日 星期三

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 (下)

聯副電子報

【雷驤.Pocket Watch】以畫像當底片,將城市風情片片拼湊、凝聚生活原味,生命風貌即在此刻現形!! 【美麗佳人時尚電子報】不僅告訴你最新流行服飾與美容訊息,更要讓女人看見自己,發現世界!!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3/08/15 第4379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 (下)
感時篇/尼克森•馬英九•言論自由
人文薈萃 最短篇/對話及其他

  今日文選

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 (下)
馬森/聯合報
圖/林崇漢
各族群在文學創作中維持其特有的本色,應該是使世界文化更加光彩的正途,對他族的文學取長補短,並非意味著完全放棄自我……

諾獎絕非評定作品優劣
或作家成就的唯一標準

無能阻擋的第二度西潮為中國的文學帶來了取長補短脫胎換骨的大好時機,中國的知識分子也曾善於把握,以致有今日的成果,使中國文學走向世界,造成中國文學也可以對世界文學的大流有所貢獻,而不至於像伊斯蘭民族,至今仍然無法適應強勢的西洋文明,不得不採取暴力的復仇行為。回首國內,海峽兩岸其實也遍布著所謂的少數民族,或稱之謂「原住民」,他們本來都有不同於漢族的自己的歷史傳統與語言、文化、習俗,可惜大多數少數民族並沒有自己的文字,所以也沒有自己的文學。有之,則稱之謂「口頭文學」,嚴格地說,只是語言的藝術,或可稱為「前文學藝術」。但有些少數民族長久浸染於漢文化中,其所表現的文學成就與漢族文學家無異,譬如滿族的老舍、蒙族的蕭乾、席慕蓉、回族的白先勇以及台灣原住民的夏曼•藍波安等都表現出傑出的成績。這可以說明,文學有時也可以超越族群,成為步向人類大同世界的載體。只要掌握到另一個族群的語言文字,一樣可以達成跨族群的表現,例如波蘭人的康拉德所創作的英文小說、愛爾蘭人貝克特的法語戲劇、華人程紀賢的法文小說、華人哈金所作的美語文學等,都是有目共睹的跨族群的文學成就。這些特殊的例子都具體而微地代表了文學在個別語文間互相穿透、流動的現象。

事實上,對於文化的趨向混同、文學的走向世界化,似乎是今日各國都在有意或無意間推動的運動。譬如對於外語文學的傳譯,正是各國在創作外,也必要認真面對的問題。雖然目前中譯西方的文學作品數量之大遠遠超越西方對中文作品的迻譯,這是因為西方文學占據強勢的關係,其比例是否會趨向平衡則端視未來中國的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情況而定。又譬如眾所矚目的諾貝爾文學獎,一開始便立意不限於瑞典一國、一族,而向世界各國、各族敞開。固然因為語文的區隔,東方文學難以與歐西文學受到同樣的欣賞與接納,但是瑞典的評審委員們似乎也時時在努力擴大眼界去容納異質的文學。可惜的是,區區十幾位瑞典皇家學院的長者,所見畢竟有限,眼光難免狹隘,勢難以洞悉各種族語文的奧祕,難以窺見各族群中的真正菁英。諾獎從1901年開始頒發,那時法國的文學大家左拉(Emile Zola, 1929-1902)、挪威的戲劇巨匠易卜生(Henrik Ibsen, 1828-1906)、俄國文豪托爾斯泰(Count Lev Nikolayevich Tolstoy, 1828-1910)、契訶夫(Anton Pavlovich Chekhov, 1860-1904)等都尚在人世,而且個個文名鼎盛,卻都未獲得諾獎評委的青睞,足見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審委員在文學標準之外並非沒有其他道德或政治的考量。俄國的高爾基(Maxim Gorky, 1868-1936)與中國的魯迅(1881-1936),因為都是左翼,其不合保守院士的口味,自在意料之中。現代主義的領航人捷克作家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生前聲名不彰,未受注意,情有可原,但是法國的小說泰斗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1871-1922)、愛爾蘭藉的英文文學菁英喬艾斯(James Joyce, 1882-1941)未能上榜,卻是不可原諒的錯失。更晚的廣受世界劇壇注目的美國傑出劇作家維廉斯(Tennessee Williams, 1911-83)和米勒(Arthur Miller, 1915-2005)、法國荒謬劇的開山者尤乃斯庫(Eugene Ionesco, 1912-94)、後現代小說足以引領一代風騷的阿根廷的傑出作家博赫士(Jorge Luis Borges, 1899-1986)、義大利的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 1923-85)等等,都在諾獎評審委員的目光之外,成為諾獎的漏網之魚,委實令人惋惜。

在獲獎的一百零九位世界作家中(其中七年因戰爭的關係未授獎,有四年授予兩人,1958年蘇聯作家巴斯特納克被迫放棄,1964年的沙特主動拒絕),眾所周知的大家固然不少,但平庸之輩或其名聲未出國門者也大不乏人。一百零九人中只有十二位女性,約占受獎人數的十分之一略強,不知是反映了女性作家的人數奇少,還是不自覺地對女性的歧視?此外,令人不能釋懷的是曾有多達七位的瑞典作家獲獎,其中竟有六位是瑞典皇家學院的院士,也就是自己身任評選委員者不避諱球員兼裁判,而且其中竟有一位破例在其身後頒獎,成為歷屆諾獎的唯一例外。諾獎原本是瑞典人的,多頒給自家人,或為自家人破例,他人本無置喙之餘地,但是諾獎委員會不該貌似公正地誇言「對世界各國作家一視同仁」。尤有甚者,1953年竟莫名其妙地將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不是作家的英國首相邱吉爾!這種錦上添花的行為,令人難以理解,政治乎?酬庸乎?曾招致眾多非議。對西歐語文的作家尚且如此,遑論對陌生的東方語文的作家了。諾獎評審委員會是否有勇氣與雅量容納代表各重要語言族群的學者與作家共組成更為公正的評審委員會呢?應該早就是可以思考的方向了,但迄未實現,甚至醞釀,亦足見其墨守成規、不思改進的保守心態。所以目前未獲諾獎肯定的中文傑出作家眾多,乃在常理之中;而且文學、藝術的獨特成就實際上是無法比較、難以衡量的,諾獎絕非評定作品優劣或作家成就的唯一標準。再說,文學的過度世界化是否是件值得鼓勵的好事,尚有斟酌的餘地;將來對文學的獎勵區分地區與語言、文化,也許更能彰顯各族群、各語類文學的本色。可惜現在其他地區和語文中,尚沒有足以與諾貝爾文學獎媲美或抗衡的獎項。

各族群在文學創作中維持其特有的本色,應該是使世界文化更加光彩的正途,對他族的文學取長補短,並非意味著完全放棄自我,好在文學傳播的世界化也並非意指文學必須拋棄其特具的民族與歷史的特質,在世界化中如何保有民族特色正是各族作家需要努力以赴的。總之,這種現代交通暢達、資訊迅捷所帶來的世界化大趨勢,既然無能避免,也無須逆流而行,但可以把同質性轉化為異質間的相互觀摩與溝通,至少因此會產生促進並加深世界上各國族之間的彼此了解的積極作用,對步向世界大同的理想還是具有正面的意義。

最令人擔憂的
莫過電訊媒體的迅速發展

除此之外,最令人擔憂的莫過於今日電訊媒體的迅速發展,使文字終將有為圖像與聲音所淹沒,甚至取代的可能。如果文字一旦失去其作為人類傳媒的主要載體,以文字為傳達媒介的文學還能不能存在呢?文學是不是就因此結束了它數千年的生命呢?不錯,這的確是一種可能的發展趨勢,平面的出版品日益衰微就是足以令人無法樂觀的徵兆。不過,真正到了那一天,電影、電視、舞台演出或將取代小說和紙上的劇作,有聲書或將取代無聲書…然而,人類的文學心靈依然存在,人類的創作慾望依然存在,文學不過是換了一個載體繼續存活下去罷了。何況,現在尚無須過度悲觀,看樣子,這一天,在21世紀還不會馬上到來!

由於異質文化的日漸混融,除了語言的區別外,如今世界各國文學的思潮與意涵、形式與技巧,已日趨一致。中國的傳統本奠基於家族倫理,在老人文化主導下,特重對父母長上的孝道;西方的文化則更具有前瞻性,重視對子女晚輩的維護,未免輕忽了對老年人的敬重。二者皆有所偏,如何取得平衡,是中國作家可以貢獻的場域。古代中國沉浸在老人的視野中,不願面對人性中狂暴邪惡的一面,遂形成溫柔敦厚的詩教,是為中國傳統文學的特質,唯其末流,亦難免流於虛矯或鄉愿;相反的,古希臘的悲劇精神與自我犧牲的基督原型則形成西方各國文學的共同傳統,常不以血腥暴戾為忤。試看今日海峽兩岸的文學作品,溫柔敦厚的固然不少,悲慘暴戾的也為數眾多,王文興《家變》中的逆子虐父、七等生《我愛黑眼珠》中的丈夫在災難來臨時棄絕結髮、駱以軍、郝譽翔的不避家醜,都絕不合中國傳統的家族倫理;陳裕盛的血腥暴力,蘇童《米》中親人的互恨、互害,余華在〈現實一種〉中的兄弟相殘,也都十分冷酷;莫言尤猶過之,《紅高粱家族》中有活剝人皮,《酒國》中有紅燒嬰兒,《食草家族》中親族間居然剜眼、割喉、斬手斷腳,更別說強調肉體酷刑的《檀香刑》了,完全走上法國劇人阿赫都(Antonin Artaud)所提倡的殘酷劇場的道路,也就是說他們正在戮力進入了西方文學所營構的潮流。中文作家的這種種背離傳統的表現,雖然開始遭遇到一些批判的聲音,但是後來竟漸為當代的中文讀者無異議地接納了,而且贏得批評家的讚譽,足見當代的中國文化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莫言也因此受到西方讀者的喝采,而終於贏得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的青睞。當代兩岸的文學作品可說在第二度西潮的沖激下,已分享了西方文學的血脈傳統,將其納入了中國現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美學上,壯美與優美可以並存,溫柔敦厚與悲慘暴烈也似乎並非勢不兩立。在教育心理學上,二者均具有陶冶人性或洗滌情緒進而促成昇華的學理根據。因此我們相信,只要作家在不受外力干預下可以自由發揮其內在的潛能,那麼21世紀,中國從艱辛痛苦中蛻變而來的新文學,肯定有其繁花如錦的前程。(下)


感時篇/尼克森•馬英九•言論自由
張作錦/聯合報
──從《華盛頓郵報》出售想起的一些事

《華盛頓郵報》以2.5億美元賣給了亞馬遜網路商業集團。這份有80年歷史的著名報紙,晚景如此淒涼,著實叫人感傷。

但平面媒體日趨式微,是大江東流去,無可奈何。美國早有新聞學者白紙黑字著書《正在消失中的報紙》,預言2043年是全球報業的最後一年。郵報的新老闆亞馬遜創辦人貝左斯則說,平面報紙20年內將完全消失。是則貝佐斯這20年怎樣「處置」郵報,想必有他自己的打算。

「悼念」《華盛頓郵報》,懷想它的流風餘韻,首先想到的當然是「水門案」。世人皆知由於郵報鍥而不捨的追蹤報導,終於迫使違法竊聽競選對手的尼克森辭職。這不僅在美國,也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樁,宜乎大家要給郵報喝采與致敬。但是一般人未必知道,一向高舉言論自由大旗的美國政府,當年是如何打壓《華盛頓郵報》以及手段是怎樣的低下與狠毒。

郵報女老闆凱瑟琳•葛蘭姆在她的回憶錄《個人歷史》這本書裡,有詳細而毫無掩飾的記述。不僅白宮高官、甚至尼克森本人也不斷發言抨擊郵報造謠、有政治用心。官方的言論果然造成社會錯覺,大眾真認為郵報違反新聞倫理規範,應受唾棄與譴責。白宮拒絕郵報記者採訪;開除與郵報有交誼的官員,包括商務部長皮特森;威脅廣告商不登郵報廣告,否則他們就做不到政府的生意;在各種打擊之下,郵報股價從每股38元最多跌到16元,其慘烈情況可見一斑。如果不是郵報的報導自始站得住腳,說不定當時就被打垮。

美國是新聞事業的王國,憲法保障言論自由,郵報尚有如此遭遇,可證「天下沒有不箝制言論自由的政府」。蓋權力使人腐化,政府施政必然隱惡揚善,遇到以「第四權」自許的新聞界,時刻想限制政府擴張權力,執政者豈能容忍?這就是為什麼媒體與政府常居於對立面。今天衡量一個國家的民主程度,也端視政府與媒體的關係而定。

台灣戒嚴時期的兩蔣政府固無論矣!首任民選總統李登輝,因不滿《聯合報》報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環「流血犧牲也反對台獨」的談話,民國81年指使一批「社會人士」發起對《聯合報》的「退報運動」,又逼迫企業界不得在《聯合報》上登廣告,其手法亦如尼克森之對付郵報然。

繼任李登輝的另一民選總統陳水扁,因不愜《中國時報》的報導,利用司法部門對付記者,並搜索報館,連獨裁政府不敢做的事他都做了。

若說「天下沒有不箝制言論自由的政府」,恐怕也太武斷。馬英九的兩任政府,似乎還找不到打壓媒體的紀錄。不僅此也,馬和他的閣員只會向媒體說「謝謝指教」,無論新聞界如何批評、指謫、甚至羞辱,他們都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但解釋政策、澄清誤會使政府施政得以正常運行,總是應該做的吧!馬政府連這些都「失能」,實教人費解。而媒體「得寸進尺」,完全失去對國家體制的尊重以及新聞專業的自重,終於使政府癱瘓,社會失序。一個民主體制下的政府和新聞界的關係應該是這樣的嗎?這也許是新聞學在實證上一個很好的研究案例。


  人文薈萃

最短篇/對話及其他
落蒂/聯合報
我是數十年來在古寺中獨自對著經書的燭光。那夜在一片蛙鳴聲中遇到數十年不見的伊,我們走荷池時,群蛙驚嚇紛紛跳入水中,不再鳴叫,靜默彷彿那年我們的離別。

「近況好嗎?一直都過得如何?」我問。

「啊!兒子已娶了媳婦,女兒也生了孫子。」她答。

「那妳呢?」她問。

「哦!我嗎?」我沉默了好一會兒,群蛙又叫了起來,彷彿那年我對她頻頻的呼喊。

「哦!我嗎?我是古寺中獨對燭光的一本經書。」


  訊息公告
訂閱Sense好感電子報送幸福感甜點特刊,享受甜滋滋!
【Sense好感電子報】關注旅遊、設計、美食,給你一種有態度的生活 Guide,一種實踐質感生活的方法。現在訂報有機會獲得 Sense「幸福感甜點」乙本!

為履歷加分,青年學子微實習
「年輕人缺的只是一個舞台、一個機會。」本著這個初衷,10年前,台灣微軟即率先推出實習計畫,每年提供100個名額,讓躲在象牙塔裡的大學生走出校園,面對未來。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