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遞上袋中的絲瓜,輕聲建議用薑提味就好。當她走入廚房,坐在客廳的一群人紛紛鬆口氣,拇指彼起彼落。因為她突然想下廚,我們都是好人,但依舊將她的廚藝看為限制級,絕對損傷兒童心靈。因此我趕緊找藉口出門,弄了一份絲瓜回來,畢竟要將絲瓜煮成慘劇?實在很困難。
「記得加半杯水,這樣比較好吃。」我向廚房嚷著,雖然水多就少了瓜甜,但安全指數高,了不起變成絲瓜湯,等經驗足了,再追求不加一滴水,以炒功逼出瓜內的水,那滋味才真過癮。
「她懂得過油?瓜肉會不會被煮黑?」一位朋友小聲問。
「我剛剛給的絲瓜是宜蘭礁溪的東光三號,號稱溫泉絲瓜,這款夠甜夠脆,也不容易煮失敗。」我同時安慰對方,以往炒絲瓜需技巧,因為容易氧化變黑,必需先過油或是蓋上鍋蓋悶煮,減少氧氣接觸,但目前市面上的多數品種,都被改良為不易氧化。
其實挑絲瓜的大原則在於瓜皮光鮮,摸起來飽實,形狀直挺均勻,還要挑嫩的吃。過熟的絲瓜纖維發達,通常做成菜瓜布而不是塞進嘴。除了這些基本,我偶爾會看品種和產地,台灣市面上最常見的有菱角形和圓筒形兩大類。菱角形絲瓜就是俗稱的澎湖絲瓜,瓜肉脆爽,汁水清淡。圓筒形俗稱台灣絲瓜,瓜肉細軟,汁濁水多,這兩類又可被細分為數十款品種。不同季節品種不同,適地適性各有特色,夏日炎熱時,大多由中北部生產,譬如嘉義中埔絲瓜或是雲林斗六的阿順一號,到了涼爽的秋冬,南台灣的產量較大,譬如屏東的崇蘭種絲瓜或高雄杉林的粗鱗絲瓜。
談著聊著,說著這些年和絲瓜有關的經驗,台灣的好絲瓜太多了,許多品種都是農民自留種子,根本沒命名,所以到各鄉鎮的絲瓜棚走走,經常會有驚喜,除了絲瓜風味,還能摘下雄花,裹麵粉炸成天婦羅,或是切割瓜藤,提取絲瓜水,還是在農舍吃吃很台味的絲瓜麵線、蛤仔絲瓜等。
此時炒絲瓜端上桌,然後……沒有然後了。
「這盤絲瓜……沒削皮耶,這算慘劇嗎?」
隨著疑問,我成了目光焦點。
我推薦的絲瓜農
嘉義中埔絲瓜產銷班,郭先生:05-239-5462
斗六蔬菜產銷班阿順一號,劉天元先生:05-522-1082
永興自然生態有機農園高雄二號,賴永興先生:05-377-188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