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二市場 文;攝影/劉克襄 第一市場消失,第三市場沒落,第五市場才過半百。 相較於此,臺中老城區,端賴第二市場撐起庶民生活歷史的半邊天。 早在日據時代,不少城鎮都有規劃公有形式的市場,藉以整頓傳統市集的髒亂。 只是經過多年城鎮風貌的改變,這些市場多半難以維持過往,不少淪為蚊子館,呈現頹敗、殘破的容貌,甚有拆除殆盡。像臺中第二市場依舊活絡存在,仍保持昔時蔬果魚肉買賣,且維持乾淨環境的,在臺灣的城鎮已少之又少。 | | 第二市場位於中區棋盤式的街衢內,乃老城的精華地段。 | | 宛如迷宮 特色獨具 西元1917年興建的第二市場,位於中區棋盤式的街衢內,乃老城的精華地段。當年臺中建城,除了規劃官廳、公署、公園和醫院等公家機關,便一併考量市場的存在。它以方形格局建造,更以三層樓高的六角樓為中心,以三翼三通,六條巷弄的通道放射而出;加上兩條橫街連結,形成小小迷宮狀。放眼國內,還真獨一無二。 當年此區域為新富町,故而最早名為新富市場,主要提供給住在周遭的日本人採買生活用品。戰後此一風氣微妙地延續,成為先生娘、律師娘等進出之地。乍看彷彿臺中眾多市場裡的精品店,蔬果魚肉的表面樣式往往較為好看、豐腴,但價格也略高一些。 | | 六角樓下不只有美食,還有老牌日本貨雜貨鋪,亦在此依傍。 | | 我習慣從中山路走進去。此段市場旁邊的中山路,周遭以青果行為多。尤其迎面的慶周和陳慶兩家,彷彿水果街的門神,少說都有六十多年歷史。兩攤擺放的都是高檔水果,跟現今水果行大批發式的陳列截然不同。昔時老臺中探看病人,或拜訪重要親友,都會購買此地水果做為高檔禮品。 再往裡面,不過二十來公尺,便見中庭,乃一開闊廣場。廣場旁邊有一排置貨物蔬果的小室。站在廣場中央,最顯眼的地標是六角樓。樓高三層,昔時為瞭望臺監看周遭。裡面是間小小環形的展覽室,保留昔時建築格局,四周牆壁貼示著菜市場的圖文歷史。展覽室甚少開放,若登記才允准參觀。一座仍活絡進行買賣生意的市場,還保有典雅的文史室,放諸臺灣,大概也只剩此地了。 站在展覽室欄杆外頭,可清楚了然三翼三通六條巷弄的伸展情形。市場內的廣場相當開闊,日後或許可辨理一些好樣食材、在地風物之類的講習,或者舉辨具有特色主題的飲食活動。 | | 第二市場除了李海魯肉飯,山河、皮海李和聰明魯肉飯也是不錯的選擇。 | | 第二市場如今有兩百多家店鋪。蔬菜攤約莫八、九家,散落兩個區塊。賣布匹、手藝和雜貨者亦有二、三十家,精緻地坐落於中正和三民路交會的區域。六角樓下則有豬肉鋪四、五家,還有一老牌日本貨雜貨鋪,以及一間咖啡屋;好吃的北斗肉鬆,亦在此依傍。 賣小吃和食材的攤位最多間,相信遊客最愛走逛和認識的,多是這類商鋪。 以六角樓為核心,順時鐘漫遊,靠近最裡面拜關公的武德宮周遭,屬於炒飯、魯肉飯和爌肉飯為主的環境。此一香火鼎盛的老廟前,固定有幾家菜攤和賣水餃的,感情融洽地、大嗓門地在那兒集聚。 | | 第二市場最知名的小吃,當屬爌肉飯。 | | 風味小吃 別處吃不到 此區有一食物,最具臺中在地風味,叫「蔴薏」。好幾間店家都掛有招牌,每年七、八月是品嚐的季節。帶著苦澀滋味的蔴薏,加上番薯、小魚乾,是我這一輩小時候貧窮的食物。附近還有米苔目、碗粿等小點心,被在地人視為美食,經常朗朗上口。 第二市場最知名的小吃,當屬爌肉飯。但習慣稱為魯肉飯,只是外地人常搞不清楚。這兒的小販都會觀察你的外表,確定是外來者時,都會再告知,「我們的魯肉飯,有加一塊爌肉喔!」山河很貼心,特別用招牌詳加圖文解釋:魯肉飯即爌肉飯,肉燥飯即魯肉飯。 知名者有四家緊緊相鄰,各自時段不同。你何時來都有食用之店,猶若最早之便利商店。晚上五點到清晨五點,最出名的當為李海魯肉飯。一早去時,換山河營業了,接著皮海李和聰明也熱鬧地升火炊煮。孰好孰佳,真的看個人喜愛。白天去,有一好處。此時歇息的李海正在傳喚食材,如何切塊、熬煮歷歷在目,彷彿現場爌肉飯博物館的展示。 | | 山河很貼心,特別用招牌詳加圖文解釋:魯肉飯即爌肉飯,肉燥飯即魯肉飯。 | | 中山路上,丁山和茂川家兩家肉丸也是頗具知名度的店面,它們常和復興路臺中肉圓拿來做比較。喜歡彈牙的大概偏向後者,前者明顯軟綿,接近彰化的風味。 最讓老臺中人津津樂道,甚至浮升驕傲感的,無疑是坂神長崎蛋糕。周遭還有三、四家,但外頭常有人龍排出的,當屬此店。吃過第一口,我便聯想起東京福砂屋的長崎蛋糕:福砂屋的長崎蛋糕綿密而香甜,適合搭配好茶解膩;老臺中的甜度較淡。我們習慣單吃,無需跟茶互動。製造者想必也有這樣的敏感吧,因而創造了甜度較低的內涵。 三民路附近是最熱鬧的小吃,中午時,王記菜頭粿加米腸、雞蛋人氣最旺,雖然提供的食材都已大量機械化出產,向隅者不減。中午時分,老是排出一條長長人龍;對面的老賴紅茶素負盛名,小小不到一坪攤位,同樣食客暢旺。有此二家,再加上什麼碗粿、蔥油餅的,常把此地入口塞得水洩不通。 | | 楊媽媽立食,若無及早訂位,恐怕都要排隊。 | | 巷弄內還有家歷史悠久的意麵,始終維持祖傳的肉燥口味。每碗乾意麵的火候拿捏精準,口感足以和著名的南投意麵抗衡。或者兩相結合,展現中部意麵的特色。 另一街巷則有阿婆的麻醬麵攤,彼此都擁有可觀的忠實客戶。光是一趟不夠,不同時日來食用,才能逐一了解。至於,面向三民路上的顏記肉包和扁食人人稱道,那也是一甲子知名的老店了。 隱藏版美食 不可錯過 還有幾間日式料理隱身其間,猶若最核心的寶藏。譬如楊媽媽立食,只在午晚餐營業,白天是知名的丸一鮮魚行。此店接近六條通中心點,商鋪狹窄,能擺桌椅的地方不多。若無及早訂位,恐怕都要排隊。有些人也不那麼在乎,站著享用亦甘願,故而搏得「立食」的美名。 | | 劉克襄 | | 第一市場消失,第三市場沒落,第五市場才過半百。相較於此,臺中老城區,端賴第二市場撐起庶民生活歷史的半邊天。我僅做一個人的小小巡禮。大家喜好不一,可能會漏掉諸多名店小吃,還望海涵了。 劉克襄 詩人、作家,外號「鳥仔」。在多年創作過程裡,不斷嚐試各種生態旅行和社會議題的書寫,論述觀點獨到,影響面向廣泛而深遠。著有詩、散文和小說等多部,新近代表作為《十五顆小行星》、《男人的菜市場》、《裡台灣》和《四分之三的香港》。 TOP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