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布西一生喜愛大自然。對他而言,快樂存在於夢幻之中,幻想總比現實好。大自然裡有愉悅感官的事物,那些炫目、瞬息變化而又不斷消失的事物,如天上的雲、風、水及其倒影,又如回音、漫灑在葉子上的光線、雪花,和被清風吹拂時搖曳的草,還有海浪或輕柔或狂暴的起伏,似乎這種種流逝的元素都為德布西所喜愛。他喜歡它們的變化,它們的優雅,它們的反叛與虛幻,而更重要的是它們所明示或暗示的節奏。」
上述音樂大師梅湘所言,正是對德布西最好的評論。在自然萬象中,德布西對「水」向來情有獨鍾。他多所描繪,水也回報他無窮靈感,其中又以管弦樂《海》最為氣象萬千。無庸置疑,和《牧神午後前奏曲》並列,這是德布西最具代表性的不朽經典。既悅耳動聽,又有革命性的創造筆法,是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作品之一,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音樂寶庫。
《海》起筆之始就相當耐人尋味。德布西最早是在不靠海的勃根第(Bougogne)擬稿。在與友人作曲家麥森傑(Andre Messager)的書信往來中,面對麥森傑的揶揄,德布西則給關於《海》的經典回答:
你說海浪可沖刷不到勃根第的山丘,還說這下子我不就成了在畫室裡「寫生」的風景畫家。然而我有關於海的無限美好記憶,而我認為這比實際的海洋還好,因為現實事物經常對靈性造成太大負擔。
現實的海,再怎麼多樣,比不上意念中的海無邊無際。雖然德布西在之後還是去了諾曼第看海,但《海》的內容絕對不會只是諾曼第的海景。不是印象派,也不是風景畫,德布西要寫精神中、意念裡的海洋,包含超脫塵世、神秘夢幻的想像。就作曲技巧而言,他也發展出新的方法:寫自然,卻不模仿,而是找出宇宙中的律動。同一段音樂,德布西可以要不同樂器同時演奏多達七種的不同節奏,以豐富織體表現自然脈搏。進一步,他讓樂段「呈示」和「發展」的概念,藉由不斷出現、變奏的樂念而「同時存在」,故音樂宛如活水,源源不絕且自然推進。也因此《海》不只在素材運用上提出新意,形式結構更獨具丰姿。
國家交響樂團的2012/13樂季音樂會,就要在本周五、六的德布西《海》畫下句點,同場還有德布西好友蕭頌那美到不可思議的《愛與海之詩》,拉威爾《天方夜譚》以及布瑞頓《四首海的間奏曲》。四種海洋一次聽完,絕對是不可錯過的音樂盛會。
6/14 (五) 19:30 台北國家音樂廳
6/15 (六) 19:30 新竹市文化局演藝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