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1日 星期二

陳妍希的補助款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3/06/11 第3019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陳妍希的補助款
聯合報社論 新型大國或新型大黨?
經濟日報社論 TPP 中國經改升級動力
聯合晚報社論 從「誰說人生是公平的」找出路
民意論壇 兩岸互設辦事處 先有再求好
李宗仁 以小人之心誣陷蔣公
X世代領航+Y世代創意 別讓父子搶工作
聯合筆記/大洋夠寬,海峽夠深

聯合報黑白集
陳妍希的補助款
黑白集/聯合報
演員陳妍希出歌唱專輯,獲得文化部三百五十萬元的補助。此事引發藝文界的強烈批評,認為政府亂撒錢,資源分配不公。小劇場界更慨嘆,要求政府雪中送炭,不要一味錦上添花。

我國文化補助的問題,一向患寡,更患不均。整體文化經費已經少得可憐,要利用有限的預算推動政策,還要贊助各類藝文活動,取捨之間,往往動輒得咎。兩年前的「夢想家事件」即是一大殷鑑。陳妍希所獲補助款不過三百多萬,比起夢想家的兩億元經費僅是「小巫」,卻引起連日盪漾,足見文化界嗷嗷待哺現象之嚴重。

陳妍希何以能獲高額補助,外界尚難窺知全豹。新專輯的十首歌,全是她自己作詞,多數旋律則由她和朋友共同譜寫;陳妍希跨界演出,這一步邁得不小。但外界有意見的部分,則是她的歌唱表現,認為難稱得上專業水準。對此,文化部流行音樂科長說,當時沒聽過專輯,只看了企劃書,覺得「有創意」。

由此看,問題顯然出在「紙上審核」與「實際表現」的落差。企劃書寫得有模有樣,創意躍然紙上,成品的內容與品質卻非如此。假使不是陳妍希名號響亮,假使不是出版專輯的老牌唱片公司申請補助一向十拿九穩,文化部的補助款能否送得如此大方,即成疑問。

對照眾多小劇團的處境,得獎的也不過拿到五萬元補助,文化部對陳妍希的慷慨,確難免讓人有「錦上添花」之感。官員手握審核大權,天平稍一傾斜,即影響一個表演團體的發展;在取捨難決時,「扶弱」原則應先於「助強」吧!

拿到補助款,不是陳妍希的錯;但對於努力的人,請保持同等的尊重。

   
聯合報社論
新型大國或新型大黨?
社論/聯合報
歐巴馬贈與習近平一張加州紅杉二人座的長椅,兩人並肩坐在椅上合影;此一平起平坐的圖像顯示,不論是「新型大國關係」或「新合作關係」,皆透露著一股「G2」的飛揚意態。

習近平與歐巴馬談「新型大國關係」,其實,可先從把中國大陸建構為「新型的大國」作起。

中國不無可能成為「新型的大國」。若以中國與十九世紀的大英帝國相比,英帝國高舉資本主義的大纛,經由侵略、殖民及剝削他國,成為大國;但中國則是趁上世紀末的全球化風潮,以大量低工資的勞動階級成為「世界工廠」而崛起。這是「新型」。

再將中國與二十世紀的共產主義蘇聯相比,蘇聯以領導東西冷戰與南北對抗為能事,最後是因「休克療法」未能挽救一黨專政而致大國崩解;中國則在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下,成為共產政權的轉型典範。這也是「新型」。

再以中國與美國比,美國原就是由抗議英國母國統治的出走者所建,自始即有自由民主的立國價值體系;而中國卻經歷了三面紅旗、文革、六四等統治夢魘,對其人民尚有不易償贖的政治債務。這亦是「新型」。

由以上簡略的比較可知,中國不會變成英帝國那樣的侵略國,亦不會變成蘇聯那樣的「鐵幕連線」,也已暫度過蘇聯那樣自內部瓦解的危機;因此,中國在對外關係上,確具備主張「外部和平」的新型大國條件。

但是,中國的問題在內部。像美國以自由民主立國,站在普世價值的同一邊,雖亦有其偽善及兩重標準的行徑,畢竟不曾背離自由民主,這是支撐其為大國的重要支柱;而中國將以何種價值體系來維持其「內部和諧」及「外部號召」,這才是新型大國的終極考驗。

習近平曾說:中國一不輸出革命,二不輸出饑餓和貧困,三不折騰你們,還有什麼好說的?這些,皆是新型大國的對外條件。但根本的問題卻在於:其內部的統治究竟是具有「新型大國」的道德高度,抑或只是以標榜一個「新型大黨」而自豪?

中共已經成為一個「新型大黨」。它是舉世最大的政黨,且是一個六十餘年來沒有反對黨的政黨;它實行共產黨的一黨專政,卻未像蘇聯及東歐諸國一樣崩解;它仍以「無產階級專政」為名,卻以一黨控制之土地、資源及各種統治工具來推進「有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這些,皆使中共成為一個「新型大黨」,而且迄今及在可見的短期未來,它皆是一個成功的模式。然而,這會不會是一個永續的模式,卻是個大問號。

因為,中共不可能永遠以「中國特色」來維持這種「新型大黨」的統治正當性。亦即,它不可能永遠不面對必然趨向自由民主的公民社會與普世價值(皆已列入「七不講」)。中國若想作為一個「大國」,若連人民的憲法權利皆不能兌現,若連自由民主的人性追求都不能實現,而認為「共產黨永遠一黨專政」是唯一的政治鐵律,其對於全人類文明價值之號召何在?又如何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國?

其實,中共能在「蘇東波」的骨牌風潮中,轉型成為一個新型大黨,誠為一個政經奇蹟。下一步,即應運用此一「新型大黨」的特殊條件,設法使中國能經由與英、美、蘇聯那些「老牌大國」不同的路徑,而也能成為實現自由民主普世價值典範的「新型大國」。因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會因確保共產黨永世一黨專政而「偉大」(其實,也不可能永遠保住);真正的「復興」,應是建立在中華民族每一人民皆能享有自由民主之上。

中國的「大國」形象,是「內聖/外王」。以今日語言說,「內聖」即是「民主」,「外王」即是「和平」。此一至理,不可能隨中共一黨專政的意志為轉移。中國必須成為如此的新型大國,始有可能建立並引領真正的「新型大國關係」,亦始有可能作為人類文明的典範;如此,始有可能言中華民族的偉大與復興。

再者,兩岸關係處於「內外介面」之間,如何處理,亦是對新型大國的考驗。若兩岸關係不能經由「外和平」與「內民主」的途徑合理的安排,新型大國的架構必難支撐,對外的「新型大國關係」恐怕也就難以維繫。

   
經濟日報社論
TPP 中國經改升級動力
社論/經濟日報
中國大陸為什麼改變了對TPP(泛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的態度?

大陸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表示,中國將分析加入TPP的可能性;與此同時,美國商務部副部長桑切斯也說,在一定前提下歡迎中國加入TPP。歐習會才剛結束,中美雙方似乎都很有默契地在為正緩和中的中美關係增添互信的燃料。

美國部分官員(如美國前駐北京大使芮效儉及前貿易代表白茜芙)表示,TPP從未想把中國排除在外,但當年美國把最早是由星、汶、紐、智四個不大的國家倡議的TPP,攬入懷中並加以主導的時候,心中是不是有挾此與中國主導的10(東盟)加1(中國),及RCEP(東盟加中、日、韓、澳、紐、印的經濟自貿區)對抗的動機,畢竟當時美國正在全方位地針對中國展開「重返亞洲」的戰略施壓。美國的盤算可能是,我不能明的拒絕你要求加入,但TPP的高門檻應該就足以讓你中國知難而退了。

另一邊廂,中國也有同樣的邏輯猜疑,認為美國刻意設定的高門檻,分明是為中國量身打造的,目的就是將中國拒於門外,因而從未對TPP置一詞,內心甚至有以RCEP與美國主導的TPP分庭抗禮之意。現在,雙方似乎都在轉換態度。美方是什麼想法,姑且不論,因為美方至少不能明著拒中國於大門之外。有意思的,而且應該還有重要戰略涵義的,是中國為什麼轉變了態度?我們的觀察,應有幾點理由:

一、當然是現實的考慮。美國在主導TPP的同時,又開始主導構建一個性質類似、在地區上跨大西洋的TTIP(跨大西洋貿易及投資夥伴協議),也是高門檻的。這兩個自由貿易體,各自貨物貿易額總量占全球總量均達三分之一,中國若自外於此,肯定不是高明的戰略;更何況,美國主導的TPP與TTIP,也必將影響全球經貿的遊戲規則,中國若不想被動接受,就得加入爭取話語權。加入比不加入好,早加入比晚加入好。

二、中美戰略博奕是全方位的,有軍事、有外交、有經濟。軍事方面,東海、南海屬核心利益,無妥協空間,更多的是硬實力的較量。外交上,則宜轉守為攻,近年來,針對美國咄咄逼人的地緣戰略包圍,不斷提出「新型大國關係」,美國歐巴馬第二任期開始,終於對此作出了正面回應。但中美之間,要從「戰略互疑」轉為「戰略互信」,言辭之外,更重要的是行動。中方表態有意加入TPP,甚至開放RCEP,也歡迎美方加入,不失為是有利於增進互信的一種交換。

三、更重要的,或許還有一種與中國改革本身有關的戰略考量。中國大陸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改革」與「開放」形成了一種相互反逼又相輔相成的機制。一開始的1980年代,主要是開放,顯然比較容易;改革則困難得多。但1989年六四事件的硬著陸,終於在朱鎔基的主導下,啟動了相關經濟體制的改革。然而改革明顯遭遇到既得利益者的抗拒,於是,2001年加入世貿,在更大的開放之餘,也借助了對世貿組織的承諾,倒過頭來,形成一股倒逼力量,對抗改革的阻力。目前的中國大陸,顯然同樣存在著各種改革阻力。加入TPP的門檻雖高,涉及金融、勞工、環保、食品安全、智慧產權、政府採購等,但無一不是中國邁向一個現代化大國必須通過的考驗,因而進行相關談判作出承諾,何嘗不是另一次對中國改革的倒逼。

中國大陸正在準備面向TPP的挑戰了,對台灣而言,同樣是個挑戰,但更是契機。台北市美國商會呼籲,台灣應積極加入TPP,如果這反映的是美國政府當局的態度,是個好消息,接下來,就與兩岸關係有關了。TPP如果是一個有利於增進北京當局與華盛頓當局彼此互信的契機,又何嘗不能成為一個有利於促進兩岸當局互信的契機呢。

   
聯合晚報社論
從「誰說人生是公平的」找出路
社論/聯合晚報
「鳳凰花開,驪歌輕唱」,這是對六月份畢業季節的典型描述。今年鳳凰花火紅一如以往,不過,對年輕的畢業生來說,沒有什麼事可依循「典型」去預期了。全球不景氣,人口結構變遷,加上台灣的高等教育擴張效果,大學畢業生的前景真要用「一代不如一代」來形容了。就業問題,低薪問題,高房價高物價問題,乃至世代間的扶養人口比例問題…,聯合報的願景系列談「拚出頭路」的議題,從各層面提出分析建議。

「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我們要鼓勵年輕人作如是想。今天的大學畢業生和他們「嬰兒潮」的父母相比,固然有世代剝奪感,怨怪二戰後的黃金歲月已一去不返;但放眼今日世間,仍然活著的人裡面,經歷過炮火戰爭、經歷過文革勞改、經歷過殖民統治、經歷過族群歧視的,仍大有人在。每一個世代都有各自的險惡環境和競爭壓力要去面對克服。

這一代的青年,大致上「生於安逸」,直到要踏入成年的生涯了,才驚覺人生還有這許多憂患要面對。相當程度上,作父母的沒有給孩子成長獨立的磨練機會,也可算是「禍首」。流行文化觀察者陳建志最近有篇文章,寫大學生的「奶味」:「越來越多大學生,行為舉止都有倒縮的現象。大家競相裝小,不希望被看成是大人,彷彿這樣就不用自己賺錢了」。這話有沒有說得過分?也許有網友要抗議作者以偏概全,個案當然各自不同。

但就社會集體現象而言,上一代很多人從一無所有開始,置之於死地而後生,生活裡少有時時換新手機、或星巴克咖啡文化這類元素存在。相對之下,年輕人習慣了堪稱優渥的環境經驗,面對未來的生活預測,難免患得患失。「誰說人生是公平的?它才不管我們想要怎樣」,劉若英的歌有點說出年輕人心聲。但成功的人生,誰不是在壞的時代裡想辦法開創好的機會?當今的全球首富早年亦是車庫起家,夢想總是要從辛苦的第一步、在低薪下量入為出的一步、受到不公平待遇仍忍耐下去的一步開始走,才有實現的可能。

   
民意論壇
兩岸互設辦事處 先有再求好
范世平/臺灣師大政治學研究所教授/聯合報
由行政院所提之「大陸處理兩岸人民事務機構在台設分支機構條例」,原應在五月於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完成審查,無奈在民進黨與台聯黨杯葛下,無法進行。現將由行政院版與台聯和民進黨版草案併案審查,本周朝野將會再度廝殺,通過與否仍是未定之天。

有趣的是,民進黨黨版草案中,通篇是以「中國」稱呼對岸。但民進黨在執政期間,有關兩岸關係的法令基本上沿用國民黨時期的用語,採取「大陸地區」一詞。過去執政時為了兩岸關係穩定,可以接受「大陸地區」一詞,如今在野則完全以「中國」代之,除了讓外界感到昨是今非外,也讓人覺得民進黨仍被僵硬的意識形態所綑綁。

綜觀民進黨版草案,是立基於「國與國」的關係,兩岸互設辦事機構必須援引「維也納領事關係公約」,並須依照國際法及國際慣例之規範。此完全無視兩岸是「特殊關係」的本質,提出一個明知北京不可能接受的草案,除了「喊爽」的成分外,看不出理性的層面,甚至讓人覺得是「來亂的」。這對於希望重新執政的民進黨來說,無疑是反向操作。

民進黨版的草案中強調,兩岸館舍建物及其正門,及執行公務時之交通工具上,懸掛國旗並揭示國徽。可見民進黨是朝互設「大使館」的方向推動。

但兩岸關係從二○○八年以來能有突破,就是兩岸都能避開政治與主權爭議,採既非「國與國」關係,但對等相待的「特殊關係」。例如兩岸直航既非「國際航線」亦非「國內航線」,而是「兩岸航線」。

因此,如果我們執意朝「國與國」與「大使館」方向推動,大陸勢必反對,結果必然徒勞無功。目前我方規劃,未來駐陸辦事機構將是「兩套人馬、一塊招牌」,由陸委會官員進入,未來會視情況增加其他部會官員。此外,兩會辦事機構均享有接近「領館與領事官員的便利、特權與豁免」的保障及便利措施,包括館舍不可侵犯;財產免於搜索、扣押、執行、徵收;檔案文件不可侵犯;免於民事、刑事及行政管轄;電信及郵件免除檢查,並得以密碼方式行之;稅捐徵免;公務用品之進出口便利等。這些都能凸顯兩岸「互不否認治權」的事實,也彰顯兩岸對等之待遇。

民進黨版草案中,強調兩岸辦事機構應具核發簽證功能;雙方人民遭受逮捕或監禁時,得行使探視權,這些在行政院版草案中並無規定。原因是大陸仍有疑慮,兩岸正在協商中。然而,如果短期內兩岸對此尚無共識,我們仍應「先求有、再求好」,優先完成兩岸互設辦事機構的立法工作,日後待時機成熟再增加相關功能。

民進黨如果在議題上政治操作過深,執意朝「國與國」與「大使館」的方向推動,造成協商受阻,只會讓台灣民眾的安全與保障無法提升,難以增進台灣民眾的實質利益。

   
李宗仁 以小人之心誣陷蔣公
張祖詒/總統府退休人員(台北市)/聯合報
昨天聯合報A11版刊:「就職穿軍裝,李宗仁:被蔣中正騙」,附刊一張大照片,本人有幾點質疑:

「總統府日前獲得一張來自香港的珍貴老照片」—以我所知,這張照片,數十年來,曾被各種場合或媒體展出或刊出者不計其數,例如國史館去年印行的「秉筆直書」記事本,就有二張與此完全相同的照片,怎會「總統府日前獲得」?

「李宗仁是一群人中唯一穿著軍裝者」—照片中明明就有十餘位武將身穿軍常服,怎能指李是唯一穿軍裝者?

「總統府侍衛室傳出蔣中正手諭:用軍常服」—既云「手諭」,必有證據,但總統府檔案內有此文件嗎?

「李宗仁回憶錄中說,蔣的度量不能放寬……要使他難堪」—以我瞭解,李生性多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此說傳聞已久,其根源均出自李的回憶錄,是他出亡美國後的洩憤之作。

現指照片中李是一群人中唯一穿軍裝者,豈非成了以訛傳訛,助其誣陷蔣公於不義?

   
X世代領航+Y世代創意 別讓父子搶工作
詹火生、林昭禎/聯合報
詹火生/台大兼任教授(台北市)
林昭禎/台大博士候選人(台北市)

台灣的八年級生在股市上萬點後才降臨人世,這群成長於最富裕年代的年輕人,看似幸運,反而出社會之際,必須面對最不確定的就業情勢。

和世界各國比,台灣的青年失業率不算高,但問題不同。歐盟、美、非是沒有就業機會;在台灣是「缺工」與「失業」並存。從供需理論看,「缺工」應提高薪資才找得到人,但在雇主高喊月薪三萬「等無人」的情況下,又讓大眾認為此乃大學教育普及所致。因為年輕人價值觀改變,自認學歷高不願從事基層勞動。

不過,解構雇主口中的薪資內涵,可發現三萬元的所得係底薪加津貼,再加超時工作的結果。資方將一份薪水拆成幾個部分,與勞退新制、勞保年金及二代健保接連上路有關,由於這幾項計費均以員工薪資為基礎,所以底薪低有利控制人事成本。

近十二年來大學畢業者起薪一直停留在廿六K,景氣欠佳成為雇主不調薪的理由,加上可節省福利支出的非典型就業(如派遣、部分時間工作、定期契約等)人口持續增加,在在壓縮薪資成長空間。特別是基本工資調漲後,落入貧窮線下的勞工已增加四倍,基本工資更成為部分時間工作者計薪的公定價。

相對於青年,中高齡則呈現另類發展,網路科技泡沫化時,因產業結構轉型,造成中高齡失業問題,但現在卻是有經驗、人脈的中高齡就業夯。政府應對勞動市場之聘僱行為作調查,並進行薪資結構分析以明真相。

近日台灣在洛桑管理學院的全球競爭力排名,由去年的第七名降至十一名,有專家提出人才不濟的警訊,經建會雖提出「人力加值方案」,卻不思問題的主因,實令人扼腕。

台灣不是沒有人才,但低薪不僅難以吸引優秀的外國人才,還讓自己栽培的年輕人跑到海外打工。雖說政府不能以法令強制企業加薪,但仍可透過政策引導,諸如規定勞退、勞保基金投資的廠商,必須在財報中明列基層員工的薪資結構及調薪狀況,總比借助公務員加薪以帶動企業跟進有用。

但要真正解青年就業「悶」,仍應以創新創業為方向,融合各世代的專長,發展新產業及新產品,才能創造需求與工作。就像3D列印技術的突破,即可在X世代的領航下,結合Y世代的創意,開發不同的運用方式。或是經異業結盟平台,集合研發者、採購經理及潛在的投資人,共同設計商品原型及新的商業模式,如此可減少摸索與資源浪費,有效促進產業成長。甚至可建構募資管道,協助青年實踐志業。

「只想用香蕉吸引猴子,自然招不到金剛來幫忙。」長期凍薪的社會,不僅因消費壓縮而抑制經濟成長,連帶流失人才。唯有實踐世代正義,老幹新枝合作,才能免去「爸爸與兒子搶工作」的困境,讓有經驗的人引領有創意的人,擦出火花照亮我們的社會。

   
聯合筆記/大洋夠寬,海峽夠深
林琳文/聯合報
才不過六年多前,中國大陸開始積極追蹤世界大國崛起的歷史軌跡;很快地,國強必霸的歷史鐵律,已成為國際社會對中國崛起的普遍質疑。

因此,歐習會,習近平首先就是要說服歐巴馬,中國夢與美國夢、與世界夢相通,中美應該可以走出一條不同於歷史上大國衝突對抗的新路。

歐巴馬沒有為習近平解釋何謂美國夢,但他表示歡迎中國和平崛起,並且提醒,維護普世人權是國家成功、繁榮的關鍵。

不過,在加州莊園撒滿陽光的草坪上,歐、習鬆領挽袖散步聊天,歐巴馬知道了少年習近平下鄉插隊的生活經驗,影響了他對中國發展的看法;習近平也明白了少年歐巴馬在夏威夷的成長歲月,形成了他對美國是太平洋國家的認知。只是,歐巴馬的奮鬥已經是美國夢的例子,習近平的經歷還很難說是中國夢的證明。

顯然,加州陽光下交會的中國夢和美國夢,不僅是兩個大國的合作或衝突,更是兩種價值觀的對話與撞擊。中國夢裡的民族偉大復興是最終目的,美國夢裡的民主自由平等則是最高價值。

因此,關鍵是握手和對話。從毛澤東與尼克森實現「跨越太平洋的握手」以來的中美關係發展,證明了只有握手和對話,才有習近平所說的「太平洋夠寬廣,足以讓中美同時遨遊」。

歐習會落幕,吳習會上場。習近平將再為兩岸編織中國夢,吳伯雄則恐暫難理出一個能令藍綠都滿意且與中國夢相通的台灣夢。不過,關鍵還是握手和對話。從相互定位與國際空間的合情合理安排,台灣海峽應該夠深,足以讓兩岸充分探索;那麼,接著還能更大膽地思考,馬習如何實現「跨越台灣海峽的握手」。

   
結合時尚藝術與美食的鬆餅店
Uzno Omom 杏桃鬆餅屋來自於日本東京,是一家強調結合時尚藝術與美食的鬆餅店。東京本店的位置距離時尚大街表參道不遠,而台北店也差不多,就在精華東區忠孝東路四段內。

機器人大軍起步走!
自動化和機器人,是今年各產業老闆最夯的話題!不論鴻海或是上銀,他們都搶食這塊大餅。機器人和自動化將是台灣產業轉型升級,最重要的一場新戰役!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