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金融市場看似商機無窮,外資銀行卻不一定搶食的到。大陸銀監會2012年報顯示,開放外資法人銀行(子行)六年多來,外資金融機構在大陸市場進展有限,市占率還不到2%。
大陸於2006年12月11日向外資銀行開放境內公民的人民幣業務,取消開展業務的地域限制及其他非審慎性限制。2006年12月初,花旗、滙豐等九家銀行向銀監會遞交本地註冊申請。
2007年滙豐、花旗、東亞、渣打等四家外資法人銀行開業,拉開外資銀行揮軍大陸市場的序幕。大陸銀監會2012年報指出,截至2012年底,已有37家外資法人銀行、54家外國銀行分行獲准經營人民幣業務。
外資銀行逐鹿中原已有六年多,中國經營報指出,「曾被視為『狼來了』的外資行,似乎只是隻溫吞的『羊』。」
銀監會年報指出,外資銀行的資產規模在大陸銀行業金融機構中所占比率,已從2011年的1.93%跌落到2012年的1.82%。外資銀行淨利潤比率也從2011年的1.34%跌至2012年的1.08%。
多家過去幾年積極拓展大陸市場的外資銀行,去年營運表現也都不理想。
以星展銀行為例,2012年在大陸的淨利潤僅人民幣3.06億元(約新台幣15.3億元),較前一年大幅衰退42%。
以企金為主的德意志銀行與摩根大通,去年在大陸的淨利潤分別為2.6億元(約新台幣13億元)和1.05億元(約新台幣5.25億元),僅約各自前一年度的53.8%和35.4%。
面對在大陸市場的發展不如預期,一名外資銀行中國區CEO說,「有銀行自身問題也有市場和監管原因,還是要摸索和適應中國市場的做法。」
報導援引外資銀行CEO指出,大陸金融監理機關對外資銀行的貸款設置上限、對外資銀行建立分行的審批進度相對緩慢,是造成外資銀行在大陸發展受到限制的重要原因。
一名大陸本地銀行界高層表示,2009年大陸推出人民幣4兆元(約新台幣20兆元)經濟刺激計畫,使得中資行資產規模快速膨脹。
同一時間,由於歐美發生金融危機,外資銀行總部需要面對諸多問題,對中國大陸市場的關注也被分散,這才是外資銀行在2009年後在大陸市場成長放緩的主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