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7日 星期三

「張學」的大事


【跟我學日語—基礎報】提供寒暄問候、感謝、致歉、願望等日文情境對話,讓你在各種場合下做出適當的應對。 想有健康,更有好身材的美女們,【BODY塑身美容報】提供塑身時尚及美容美體內容,讓妳擁有健康好身材!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3/02/28 第214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聯合文學官方網站聯合文學udn Blog
雜誌文摘 「張學」研究的一件大事
在不愛的狀態下寫愛
蘭陽詩抄三首
新書上架 《為愛編織》

「張學」研究的一件大事
陳子善
  十六年前,也即1997年4月,當張愛玲致夏志清先生的信札開始在《聯合文學》上連載時,我就意識到這是張愛玲史料一次極具意義的發掘,是「張學」研究史上的一件大事。

  研究一位已經去世的作家,除了必須面對他生前公開發表的作品,還應關注他出於各種原因未及問世的手稿。各類手稿,哪怕是未完成的手稿的發現,都有可能支持、改變乃至顛覆原來對該位作家的評價。而書信和日記,是應該把它們包括在廣義的手稿範疇之中來理解的,因為它們是特別意義上的一種創作,正如我一再引用的魯迅的一段話所指出的:「從作家的日記或尺牘上,往往能得到比看他的作品更其明晰的意見,也就是他自己的簡潔的注釋。」(注1)

  具體到張愛玲,迄今所知她沒有日記存世,而她的前期信札絕大部分早已散失,那麼她後期寫給包括夏先生在內的友人們的大量信札,就顯得尤為重要和珍貴了。

  按照夏先生的回憶,張愛玲1961年3月收到他寄去的《中國現代小說史》初版本以後,就開始與之通信。儘管最初的通信未能保存下來,但張愛玲自1963年至1994年整整三十一年間致夏先生的總共118通信札,這次能夠得以完整地成書問世,確是極為難得的。單就數量而言,也已居現存張愛玲後期信札的第二位,僅次於張愛玲致宋淇夫婦的信札。

  張愛玲致夏先生這麼一大批信札,談創作,談翻譯,談出版,談讀書,談生活,談友情,時間跨度如此之大,涉及面如此之廣,內容如此之豐富,夏先生的「按語」又如此之詳細,因而,可供進一步研究的線索是如此之多,均非三言兩語所能概括。

  從發表《怨女》到改寫《十八春》,從自譯《金鎖記》到「改譯」《浪淘沙》,從翻譯《海上花》到「考證」《紅樓夢》,從創作《小團圓》到「擱開」《同學少年都不賤》,還有自評〈創世紀〉、〈浮花浪蕊〉等作品,張愛玲在信中不斷向夏先生通報,與夏先生切磋,甚至反覆再三,甚至具體到字、詞、句的探討。這些信札對研究張愛玲後期創作歷程,無不都是極可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對《小團圓》這部張愛玲身後才公開的長篇小說,她在1975年7月19日、1976年3月15日、4月4日、7月28日、1977年6月29日等致夏先生的信中就一再提及寫作進度和寫作中所遇到的困難,尤其值得注意。除了與宋淇夫婦討論《小團圓》,張愛玲當時只有在給夏先生的信中才如此坦陳自己對於《小團圓》的想法。

  對張愛玲後期真實的生活狀況,研究者一直所知甚少,張愛玲致夏先生這批信札中也有大量具體生動的反映。張愛玲1969年7月到美國加州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工作,後來與主其事的陳世驤產生齷齪,她在1971年6月10日致夏先生的長信中對此作了說明,這也是目前所能見到的張愛玲針對此事最為詳細的自我辯解。難怪夏先生在「按語」中要特別強調:「這封長信是愛玲兩年間在加大中國研究中心的工作報告,也可說是她在美國奮鬥了十六年,遭受了一個最大打擊的報告」。

  儘管張愛玲致夏先生的這批信札是友朋間的交流,有話則長,無話則短,親切隨意,但仍時有神來之筆。張愛玲1968年7月1日致夏先生信中有段話就很有意思,她說:「我一直喜歡張恨水,除了濟安沒聽見人說好,此外只有毛澤東讚他的細節觀察認真,如船,籃子。」確實,無論前期還是後期,無論私下還是公開,張愛玲始終對張恨水保持好感。早在1944年3月在上海女作家聚談會上,她談到自己讀什麼書時就公開表示:「讀S. Maugham,A. Huxley的小說,近代的西洋戲劇,唐詩,小報,張恨水。」(注2)1950年代初,她在香港又對宋鄺文美說:「喜歡看張恨水的書,因為不高不低。」(注3)這次至少是第三次表態了。所以夏先生在「按語」中說:「真正喜歡張恨水的讀者,要數她自己,先兄濟安和毛澤東三人,這句話想是實情如此,但也富有幽默感。」

  我以為,「張學」研究這些年來的進展有目共睹,然而不如人意處仍然甚多,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張學」研究文獻保障體系尚未完善。張愛玲致夏志清先生這批信札的整理、注釋和出版,正是為充實「張學」研究文獻保障體系作出了重大貢獻。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史料價值和研究價值將會進一步顯現出來。

注:

1.魯迅〈孔另境編《當代文人尺牘鈔》序〉,《魯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429頁。

2.〈女作家聚談會〉,上海:《雜誌》,1944年4月第13卷第1期。

3.張愛玲、宋淇、宋鄺文美著,宋以朗編《張愛玲私語錄》,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1年版,第60頁。

在不愛的狀態下寫愛
莊宜文
  現實中張愛玲阻隔了和胡蘭成的往來,過往情感的餘韻汩汩流向了小說創作的源頭。1961年致宋淇夫婦信中:「我想你們看《十八春》一定覺得離我很遠,我卻覺得距離很近。」1966年底至1967年底賴雅病重之際,致夏志清信中十餘次提及修改《十八春》為《半生緣》,夏感受到:「愛玲謙稱《十八春》為potboiler(為餬口而寫的),其實我們在信上看得出,她對這部作品極為心愛。」

  從《小團圓》透露的線索,發表於張、胡訣絕之後的《十八春》,應開筆於兩人戀情從熾熱走向毀傷之際,且透過之雍陳述,九莉與此長篇小說女主角性格相仿。實則《十八春》╱《半生緣》、《小團圓》、《今生今世》中,上海和南京兩地多封情書往返,從地緣到心境皆有相對應之處,為兩地相思的體驗留痕。《十八春》/《半生緣》中最動人的一段書信,即為曼楨對世鈞所言:「世鈞,我要你知道,這世界上有一個人是永遠等著你的,不管是什麼時候,不管在什麼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麼個人。」呼應了《今生今世》中張對胡的深情:「那時你變姓名,可叫張牽,或叫張招,天涯地角有我在牽你招你。」在《半生緣》末尾,卻添加了一句:「我們回不去了」,已是無限惘然。

  距《今生今世》出版十五年之後,噩夢重臨。1974年張愛玲反覆修改〈色,戒〉未果,同年胡蘭成來台駐華岡任教,年底朱西甯致信張「強作調人」欲促兩人「小團圓」。這一廂情願的糊塗好意,對張愛玲而言卻是不堪其擾。1975年致宋淇和夏志清書信中輪番提及胡蘭成,措詞強烈,顯見焦慮不已。西洋情人節當天致夏志清信中提及,忘了過去自譯炎櫻舊文中,有炎櫻寫給胡蘭成的一封信,將出單行本,發現後「趕緊打電報去,恐怕已經發排了再抽出,頭痛萬分。」年中張愛玲動筆趕寫《小團圓》,致宋淇夫婦信中明言:「動機之一是朱西甯來信說他根據胡蘭成的話動手寫我的傳記」,「裡面對胡蘭成的憎笑也沒像後來那樣。」未幾又對夏志清言:「三十年不見,大家都老了──胡蘭成會把我說成他的妾之一,大概是報復,因為寫過許多信來我沒回信。」翌年《小團圓》經宋淇勸阻終未發表;胡蘭成搬進朱家隔壁,半年後離台;隔一年〈色,戒〉成稿刊出。

  彼時張愛玲在致友人信中對胡蘭成「出惡聲」,然而內中情緒卻是複雜幽微的。在致夏志清書信中對胡冷淡厭煩的語句,看似不經意地夾雜在其他瑣事之中;而對較知內情的宋淇夫婦,藉共同磋商寫作內容的過程,猶如在修復又被掀起的情感創傷。她在寫中宣洩情緒和重審舊情,在不愛(非無愛)的狀態下寫愛。

致夏志清書信中,或因對方殷殷探詢,張愛玲至少提了七次《小團圓》,「《小團圓》擱下了,先寫短篇小說,有一篇登在十二月份皇冠上。」其後亦告知莊信正此一消息,該篇即為〈色,戒〉。這擱下與轉寫之間透露什麼訊息?我曾指出「倘若不是亟欲透過《小團圓》反擊〈民國女子〉的浪漫傳奇,又臨時擱置,或許張愛玲未能再回過頭來勉力完成〈色,戒〉。」換言之,張愛玲將不得出口的反制能量轉向〈色,戒〉。據朱天文〈花憶前身〉裡記載的書信,胡蘭成讀〈色,戒〉後認為「逼肖丁本人」,透露男主角原型取自丁默村,《今生今世》多次提及丁某,張愛玲應曾聽胡述及其人其事;宋淇則強調小說取材其對張口述燕京大學同學往事;然將〈色,戒〉與《小團圓》相對照,可見易先生和邵之雍部分形象的疊合,讓女主角迷亂的都是對方的側影神情,文句形容極其近似。據此推論〈色,戒〉揉合混雜了多種素材來源,應無疑義。

  《半生緣》和《小團圓》有如日和月,映照出感情的純摯美好和陰暗撕裂,曼楨執著堅毅的態度、易先生沾沾自喜的心理,或有跡可尋,是在《小團圓》裡張、胡才真正同台演出。致宋淇信中提到「《小團圓》是寫過去的事」,「我一直認為最好的材料是你最深知的材料」,不諱言真實性,宋淇好意為之解套。《小團圓》寫的未見得是真實事件,甚至是變形的故事(如弟弟九林之早逝),卻多是真實的心理感受。《小團圓》和《今生今世》分屬性/靈之書,讀了胡著再讀張作,簡直像少年Pi的第一個夢幻版本,進入第二個殘酷的現實版本,至於第三個永難推斷的真相版本呢,永埋藏在作者心中(或者無所謂「真相」,只是各自不同的體會)。整部《小團圓》一直處於分裂割離的敘述狀態,描述的既是舊時情境,亦不時冒出當時即隔著距離俯瞰的自己,更夾雜多年後回望舊情的觀感。九莉曾向之雍索回書信:「我寫給你的信要是方便的話,都拿來給我。我要寫我們的事。」不只是「我們」,小康(小周)和巧玉(范秀美)也在兩人的書信往返中川流不息,然而「沒有她們也會有別人」。或許張愛玲面對此情並非打定主意噤聲不言,只是醞釀了三十年之久,被舊情人的張揚激發了。

蘭陽詩抄三首
向陽
●烏石港遺址

野渡無人,但見鸕鶿獨立

礁石,敲叩水面餘波

烏石堆疊的舊渡口,菅芒搖著

白花花的髮,還在找尋

嘉慶年間擁擠靠岸的船舶

這裡曾是蛤仔難三十六社

捕魚營生的水道,艋舺穿梭

從蒼茫的大洋到河中的沙洲

如今只留殘岩斷礁,莽榛蔓草

要前方的龜山島給個公道

●頭城十三行

微雨從福德祠往南一路飄落

閭巷內仍微溫著百年前的香火

簷下的石獅炯炯注視

頭圍第一街熙來攘往的商販

幾步路就進入了十三行

烏石港運來絲羅綾緞瓷器雜貨

蘭陽平原生產的稻穀苧麻樟腦

都在行倉內論斤論兩價售

嘉慶年間十三行前的門庭

連土地公都得歎羨

再過去是盧纘祥居所

微雨下歷史悄悄又翻了一頁

昭和的風拂過宅前的水塘

曾經這是通往烏石港的泊灣

到此轉為登瀛吟社聯吟的洋樓

歐式拱門下醉酒的詩句

被庭前的明月攬入湖中

來不及收拾又換了朝代

轉角一株老松

隔窗默讀李榮春的《和平街》

●冬山河夕照

過了火紅的利澤簡橋

水面瞬間滾燙了起來

紅色的水紋燃燒著

紅色的布疋

將冬山河溫暖地裹住

連天上的雲也跟著

羞紅了臉

河岸單車道上

一排台灣白蠟樹綽約地

在風中舞動

一隻蒼鷺在河濱

查問利澤簡社的舊籍

當年馬偕落腳之地

教堂鐘聲依稀

這寬闊的河

穿過夕照下的鐵橋

鐵橋上一列北迴線火車

也正穿過黃昏

穿過漾盪噶瑪蘭氛圍的金黃水色

(收錄於宜蘭縣政府文化局策劃出版《蘭陽地景:噶瑪蘭水路行旅》)

《為愛編織》
安•互德(Ann Hood)
瑪莉.芭思特失去唯一的女兒後,發現自己再也無法閱讀與寫作,這些活動過去一向是她獲得安慰的主要來源。她勉強自己參加一個編織同好會,以填補她空虛寂寞的日子,但她並不知道這將會改變自己的生命。女性團友們教導瑪莉新的編織技法時,也逐漸揭露她們自己的祕密,比如失去的一切,比如愛和希望。隨著時間推移,瑪莉終於能夠說出自己的悲傷故事,因而重新發現了生命的光亮!
   
10大奇想.改變未來
Scientific American網羅了10個可望改變世界的科學奇想,包括不需要DNA的另類生命、以油淨水以及血糖發電等。每一個科學奇想都有潛力達成目前認為不可能的任務。

晚睡對小小孩的影響
從小就應養成孩子早睡早起的習慣,小小孩成了夜貓族可是會影響他的生長和學習的喔!睡前30分鐘,為孩子進行規律的睡前儀式,可以幫助孩子睡得更好。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