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7日 星期四

集會自由需要公民素養


【米奇巴克童書魔法盒】讓父母瞭解孩子思考與美感的「天賦」,陪孩子一起快樂閱讀、創意思考! 【udn專欄報】每週一到週五發報。給您最貼近社會現況的時事話題,獨特的名家觀點,一針見血的專欄評論!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4/03/28 第321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也是台灣的聲音
聯合報社論 集會自由需要公民素養
經濟日報社論 有效溝通 政府別再跳針
聯合晚報社論 「人民做主」不等同「我做主」
民意論壇 監督兩岸事務 請提升立法權
服貿利或弊 借鏡南韓FTA經驗
聯合筆記/請不要刪我好友
占立院如手握劍 傷人也會傷己

聯合報黑白集
也是台灣的聲音
黑白集/聯合報
宏達電年度旗艦機hTC one M8,二十五日同步於紐約和倫敦發表,新科技和高質感外型很受矚目,有不少媒體以「驚豔」形容。執行長周永明也自誇,是「hTC有史以來做得最好的一支手機」。

這條新聞,可惜在台灣內部幾乎悄然無聲。這幾天,若論「台灣的聲音」,立法院內外的嘈雜,似乎代表了一切。台灣民眾之眼觀耳聞者,以此為焦點;國際新聞所報導的台灣,也多是抗爭人潮和馬總統的困境。

但足以代表台灣形象者,當然不是被占領的國會而已。宏達電的一支新款手機,雖然稱不上是轟動事件,甚至未必能就此扭轉宏達電過去幾年的頹勢,外媒對宏達電「不懂行銷」也有嚴苛的批評;但反過來看,台灣不管是高科技產業或傳統產業,以品牌立足國際這條路已是非走不可,遍地荊棘中少數開放的花朵,值得國人關注、國人珍愛。

在關於服貿協議的爭議中,台灣應「保護本土利益」或「勇敢接受競爭」的話題,以手機這個產業為例,恰巧浮現出很多層道理。手機是否應「愛用國貨」?是否應「有骨氣」與韓國拚一拚?很多個別民眾自有堅持,但整體而言,國內仍是使用「愛瘋」、三星、hTC者各行其是,誰也礙不著誰。

而中國大陸的小米機,最初給人就是「廉價」的印象,但正式進軍台灣市場,也帶起一股「平價超值」手機的風潮。

hTC稱得上在國際間代言台灣形象的品牌之一,新機發表,應也是某種「台灣的聲音」。而台灣市場上之百鳥齊鳴,各取所需,沒有人認為應倡言保護hTC獨占的利益。這才是今日市場機制的基本道理。

   
聯合報社論
集會自由需要公民素養
社論/聯合報
就在眾多學生走上街頭、占領國會,對立法院處理兩岸服貿協議表示不滿之際,司法院大法官上周異常巧合地對保障集會示威權利作出了釋字七一八號解釋,認定「偶發性」或「緊急性」的集會遊行,無須申請許可,可以逕行發動。

這是繼民國八十七年的釋字四四五號解釋之後,大法官對《集會遊行法》是否侵犯人民集會自由,第二度表示意見。過去十六年,台灣的民主發展有許多曲折,《集會遊行法》的爭議也從未停息;但這次新的釋憲出來,卻落在社會截然不同的氣氛點,不免徒添困惑。原因是,這次的反服貿示威,已不是集會遊行,而是占領政府機關的問題。

讓我們回顧一下,民國八十九年總統大選後,大批國民黨支持者聚集「逼宮」,要求李登輝下台。在民國九十三年總統大選後,許多連宋的支持者認為三一九槍擊事件有造假之嫌,在凱道集會多日。之後的「紅衫軍運動」,不但長期群聚總統府前,更試圖燃起遍地烽火,到台灣各地集會遊行,同時也導致綠營執政縣市的抵制。而民國九十七年政權再度輪替,陳雲林來台,當時反中團體與民進黨發動大規模抗議,也引發了部分大學生所發起的「野草莓」運動,造就了新一代的「學運」。如果說得更早,民國七十九年的「野百合」運動,在中正紀念堂抗議老代表延任的學運,開啟了台灣的政治新紀元。集會遊行,在台灣的民主發展史上,其重要性不可言喻。

這十六年來的各種大小示威抗議陳情,絕大多數是和平進行、安然收場;群眾與警方的走火衝突,是例外中的例外。這其實要歸功於台灣民主的成熟,讓各方都逐漸找到分寸。群眾知道上街頭主要是展示聲勢與表達意見,不需要破壞公物或攻擊他人;警方也相信群眾絕大部分時候都是單純的行使言論自由,聲調激昂並不等於危害秩序,所以執法上往往相當柔軟。

在各方的克制下,不太容易引發如民國七十七年「五二○農運」那樣激烈的流血衝突。當然,偶爾有過激人士,警方執法尺度有時也未臻妥當;但整體來說,「集會遊行」在多數民眾的心中,再也不是洪水猛獸。這些年的自制與成熟,使得警政署在釋字四四五號解釋言詞辯論時,「政治集會有破壞秩序傾向」的說法不攻自破。

也因此,大法官這次新的解釋中,多位大法官相互爭辯的「許可」或「報備」,雖然在學理上饒有興味,但在現實上顯然影響不大。因為,之前朝野提出的各種版本《集遊法》修正草案,其實都是「報備制」。而在實務上,只要提出申請的,幾乎都會許可;而未經許可的集會遊行,若是規模較小的陳情請願,警方也鮮少勒令解散。只要有機會修法,相信一定能修出比大法官解釋更進步的《集遊法》。

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自制」,在政治敵對愈發洶湧的台灣,似有逐漸流失之虞。尤其,這次因「反服貿」而湧上街頭的學生,雖未申請許可,因立法院審理服貿協議程序的變化而發起,並非有高度組織的活動,原本看似符合大法官所賦予的「緊急性」或「偶發性」集會遊行的性質,正可當成一個標準案例。問題在,集會自由保障的是「和平集會」,以不妨礙交通、秩序及他人權益的意見表達為前提,而不是無限制的衝撞或占領。在民主國家,無論有無《集會遊行法》,也不論是「許可制」或「報備制」,沒有任何國家能容許群眾闖入政府機關,占據空間並妨礙其運作!

事實上,在台灣剛剛解嚴時期,即使衝突不斷,也未聞遊行民眾占據政府機關者。而這次學生群眾占領立法院多日,甚至衝撞行政院,不僅逾越集會自由保障的範圍,更會動搖社會大眾對集會遊行的信心。集會自由需要公民素養,方不致高喊反服貿,卻不知服貿何物;強調「捍衛民主」,卻從校園到網路都凝塑了不容異見的氛圍;標舉「公民不服從」,卻徒見挑戰法律的「不服從」,而未皆理性負責的「公民」。自由與相關的公民素養,得來不易,而台灣是民主新秀,民眾對「民主自由」的信賴也才剛剛鞏固,一旦濫用群眾運動,那將來要大修《集遊法》,恐怕會遭到莫大阻力;警方的執法,法院的審酌尺度,更有緊縮之可能。

歷史經驗顯示,言論自由與民主發展得來不易,但崩毀可能只在一夕之間。「茉莉花革命」的情境與充分民主化的台灣完全不同,不該任意搬弄抄襲;烏克蘭近日的情勢更可謂前車之鑑。謹呼籲爭取民主的同胞,盡心呵護我們得來不易的自由。

   
經濟日報社論
有效溝通 政府別再跳針
社論/經濟日報

認清服貿開創新局 系列五之一

學生民運團體持續占領立法院,再加上日前攻占行政院遭強制驅離,使得兩岸服貿協議的是非對錯討論愈來愈複雜。從媒體、網路到民眾茶餘飯後,服貿的討論幾乎已成為全民運動。目前各界對於執政黨違反程序正義,應回歸逐條、逐項審查,似乎已有高度共識,但對於服貿協議本身的意義及利弊,卻因大量正反資訊充斥拉扯,彷彿都各自成理,讓大家愈來愈摸不著方向,可能才是導致集體焦慮的主因。

從學運本身來看,姑且不論這次占領行為合法與否,但順利點燃全民對服貿的重視與討論,並讓審查程序歸零來看,已經取得重大勝利。但高張力的抗爭是一時的,終將落幕,國家及社會經濟發展卻是永久的。有鑑於此,我們將透過一系列的探討,提供社會更貼近事實、更為合理的觀點,讓服貿的討論回歸正軌,讓理性駕馭激情。

社會對服貿的混亂糾結態度,可從以下的調查中看出。依據本周媒體民意調查,在受訪的13位大學經濟系系主任中,有12位支持服貿的通過,並認為有助於台灣經濟發展;但與此同時,卻有56%的受訪民眾反對服貿。專家學者與一般民眾的認知與落差如此巨大,顯示出幾個可能。首先大家因對服貿協議一知半解,導致憂慮恐慌,進而反對,亦可能因執政黨處理不當,引發民怨後因而反對,更可能夾雜著「反馬」及「反中」的情結。

這些因素具有高度的相互影響關係。對服貿協議的不瞭解,加上對中國大陸的經濟崛起和政治企圖的擔憂不安,令人擔心陸資大舉入侵使台灣招架不住。而即便現行法令及服貿協議中,已經有很多審查、取締及停止協議執行的「安全閥」機制,也有受衝擊時的因應救濟辦法,來消除、控管服貿協議的潛在風險,但對執政團隊的不滿,也讓大家不信任政府有能力來適時、有效地利用這些機制,使得服貿協議能真正達到對台灣「利益極大化、衝擊極小化」的結果。這些都是民眾反對服貿的主因所在。

然而,從經濟發展大局觀察,服貿協議爭取到中國大陸的80項承諾,全部超越日、韓等競爭對手,一方面可以降低台商的經營風險與障礙,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在中國龐大內需市場的占有率和機會,而對陸資的開放,亦可為台灣經濟帶來活水與動能。

更重要的是,藉由服貿協議建立更為制度化的兩岸經貿互動關係,將可降低台灣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及「東協加六」(RCEP)等區域整合時在政治上的變數,消除各國因兩岸問題造成的猶豫,讓台灣不只有兩岸,更有全球市場。這也許是大學經濟系主任支持服貿協議的基礎,也是洽簽服貿協議的初衷。

所以服貿協議的未來道路,是康莊大道還是曲折小徑,關鍵便在於政府如何消除庶民大眾與系主任的落差。中國大陸的政治企圖非我方所能改變,但強化大家對服貿協議內容的正確認知,讓各界充分瞭解服貿協議的利益所在,以及對潛在弊端是否已有防制因應方法,是各種似是而非資訊充斥網路之際,是困難但必走的第一步。而且,溝通除強調次數外,更需重視效果,否則有聽沒有懂,問題並未解決。

再者,即使人民積怨已深,但提高各界對政府的信心與信任的重要性,可能還高於服貿協議條文及配套措施的到位。例如政府常說已準備近千億台幣來因應產業衝擊,但業者多次提出門檻過高的質疑,迄今未獲回應,無怪乎社會嘲笑政府只會跳針。

這些步驟如何起步,如何接續,固然可以多方面徵詢,但面對這種類似棒球比賽「九局下半,二人出局」的關鍵時刻,無論是守戰果或逆轉勝,政府都必須嚴肅思考換投手這個選項,或許才是解決服貿爭議的突破點。

   
聯合晚報社論
「人民做主」不等同「我做主」
社論/聯合晚報
立院內外的抗爭人潮漸消減,但場內學生的姿態越來越高。馬總統對學生釋出對話善意,服貿也退回到委員會審查的原點;但現在學生說「不想聽馬總統老調重彈」,訴求重點又升高到「先立法再審查」。看樣子,學生鐵了心,這次非要做主到底。

很不幸的,台灣解除戒嚴,民主化運作了二十多年之後,顯然還是有許多人誤會了「民主」的意義,尤其關鍵的誤會是:從字面上解釋,「民主」就是「人民做主」,我是「人民」,而政府官員擔任「公僕」,怎麼可以不聽「人民」的,怎麼可以不聽我的!

民主真的不是這樣。剛好相反,如果有人真的能「我做主」、「我說了算」,那就不再是民主了。民主的「人民做主」,人民是集體的;落到個人層面,民主的真義必須是人民「互為主人」,所以才會用選票來變天,用選票來進行「集體做主」。

也因此,誰都不能把別人降低為聽命的僕人。政府官員是「公僕」沒錯,public servant,「僕」字的意義在於對應過去「官」等於「管」的非民主狀態,強調民主政府非統治人民,而是來服務人民的;不過,在「僕」之外,畢竟還有「公」字,意謂著政府服務的對象,不是任何單一的個人,而是集體的、「互為主人」的人民大眾。

這也就是為什麼,民主的制度規範那麼重要。民主被稱為「相對缺點最少的政治制度」,正是要改變過去「伸張自己,強迫別人服從」的狀態,以服從多數、監督制衡來實行人民的集體意志。不管個人多麼天縱英才、意見卓越,對於社會公共決策,就是要和別人「互為主人」。

服貿爭議顯示這個公共政策確實引起疑慮。人民可以批評政府很爛,可以表示反對立場,可以在公共論壇發言以影響大眾意見;只要有此共同意見的人數足夠多,就可發生改變政策、甚至改朝換代的力量。但現在立法院的情景,到底是「人民做主」,還是「我做主」呢?學生如果即將和總統對話,口口聲聲「人民主張」如何如何時,請先思考一下、確認一下,自己究竟代表了多少「人民」在說話。

   
民意論壇
監督兩岸事務 請提升立法權
廖達琪/中山大學政治所教授(高雄/聯合報
太陽花學運自點燃以來,訴求雖有更迭,但最近似以立法院制定「兩岸訂定協議監督條例」取得最大的共識。學生們要求要快制定,但對此條例中究竟該有何內容,似尚無具體想法。

本文先不就內容討論,願從憲政設計的角度,分析立法院在監督兩岸簽訂協議事務上的尷尬角色,以期引玉,希望各界重視目前憲政體制存在之問題的一個面向。

我國憲法自一九九七年第四次修訂後,成為一般所稱的「雙首長制」,因為一方有民選總統,擁有國防外交及兩岸等行政權,另一方有行政院長,雖是總統任命,但依憲法仍是內閣最高首長;某種程度將我國實際運作上習慣有的強人總統,嫁接在憲法中原隱藏的「內閣制」靈魂,產生的結果是「國會」角色的錯亂或搖擺。

因為,如要有強勢總統,又要保障人民權益,不會形成獨裁,如美國憲政設計的邏輯,就是三權分立,「國會」很清楚定位為制衡總統。國會要能「制衡」,必須添加很多裝備,才能是有牙之虎,所以美國國會助理群、圖書館、預算中心,研究服務之龐大專精,為世所豔羨。

如以美國國會看我國立院,立院只能是無牙之虎,叫囂鬧事,卻難以咬住議題核心。這多少造成人民對「立院」印象不佳,很難同意多予資源,來裝備立院的問政能量。

尤其立院在從威權到民主實踐的路徑上,雖藏有「內閣制」國會的靈魂,但沒有內閣制的實體,造成更大困難:也就是以配合及支持「行政」為主要職志,很少以「立法」、「調查」實力,來進行較對等的制衡;又不具備足夠的資源權力來監督。

這其中不僅是輔助人力而已,還有審計、彈劾不在手,尤其閣員和議員更互不流通,議會要支持行政,卻少了兼閣員的議員,做為了解政策發展的資訊交流管道。

以兩岸簽訂協議引起之爭議為例,立院王金平院長曾在二千年提出,成立「兩岸事務因應對策小組」來監督,但當時執政的民進黨以侵犯外交行政權否決;二○○八年國民黨執政,王金平又提,但國民黨表示侵犯內政之行政權,也予否決。

立院代表人民,如要監督兩岸簽訂任何協議,就只能依「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所訂幾近背書的作為,實缺乏可參與了解政策規畫發展之機制,這樣的行政、立法資訊上的斷裂,即使執政國民黨在立院過半數,也無法連結。

這讓也代表選區選民利益的立委們,其實甚難交代,也讓「國會」的角色益形尷尬。

本文點出的問題,希望有志之士,能協力共尋解決方案。當務之急則是建議行政院主動草擬「兩岸訂定協議處理條例」,察納各方雅言,給予立法院代表人民審議兩岸訂約之空間。

   
服貿利或弊 借鏡南韓FTA經驗
李同龢/東華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聯合報
反服貿運動至今,都沒有人提出,到底服貿對國家有沒有利?

今年三月十五日是南韓與美國FTA生效兩年整,在大家爭吵不休之際,南韓的經驗可以參考一下。

南韓從一九九七年底亞洲金融風暴,外匯只剩八十八億美金,到去年三五六一億美金,成長了四十倍,為全世界第八大外匯存底國家,為何南韓能如此快速恢復?其策略就在於FTA。

因為南韓沒有太多自然資源,只能利用自由貿易協定衝貿易量,進而增加就業機會及國民所得。在亞洲金融風暴兩年後開始FTA談判,第一個是跟智利於一九九九年年底開始談,二○○四年四月生效,至今十年,南韓已與四十八個國家簽FTA。

南韓是亞洲第一個與歐盟簽FTA國家,實施後南韓汽車銷歐盟數量大增,現在南韓汽車在歐盟市場占有率已高過日本車,而且對歐盟的貿易順差也變大。

後來與美國簽的FTA就一波三折了,中間經歷的美國大選,改朝換代,最後在二○一二年的三月開始實施。當初,南韓國會要通過與美國FTA也是經過反對黨的激烈抗爭,民眾上街遊行,贊成美韓FTA的人也被稱為賣國賊。

南韓與美國簽FTA後,其效應就是其他國家加速與南韓簽FTA,因為可利用南韓進入美國市場。現在來看看美韓FTA實施兩年後的真實情況。

根據南韓政府公布的資料,南韓整體出口成長六%,可是對美出口成長十點三%,也就是說過去兩年南韓出口能維持六%的成長,對美出口的成長貢獻不少。另一方面,從美國進口的貨品減少了三點八%,可是美韓FTA內可以減免關稅的美國商品的進口量大幅增加了十點一%。

最近南韓也加緊腳步與大陸進行第十回合的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南韓政府把對大陸的談判放在第一優先,而把與中日韓三邊協定及TPP順序放在後面。因為南韓政府認為只要與中國簽訂FTA,則同時在進行與其他國家的FTA談判就會有吸磁效果,與其他國家簽FTA就會變得較為容易了。

南韓現在可以與全球經濟的六十一%的地區進行自由貿易,而這一比例是全球最高,中國和日本也不過才各約十七%而已。而且南韓FTA產生的貿易量占其整體貿易量的卅五%了,而中國及日本也只有十九點五%及十八點二%。其他國家看到南韓如此做,也都競相加速FTA的談判,以免失去競爭力。

今天不論哪一方,都要提出如何提升國家競爭力方法,而不是一味的反對,特別台灣如同南韓一樣,沒有與大陸談自由貿易協定,未來如何與他國競爭?

就如同工總理事長許勝雄說的台灣擁有的優勢已經不多,不能讓僅有的優勢再消失。

   
聯合筆記/請不要刪我好友
應翠梅/聯合報
有朋友發起「我不贊同你的意見,但請不要刪我好友,或叫我刪你好友」運動,我二話不說,快速按讚加入。以反服貿為名的學運風潮,正燒得風風火火,臉書上到處是朋友翻臉,沒刪朋友的,也逼近抓狂邊緣,悶哪。

有些臉書朋友即使明知和你觀點不一,執意在臉書上留言,不管你同不同意,寫了「太陽花加油」的藏頭詩,到處攻占別人的臉書版面,成了挺學運的另一種「置入行銷」手法。對於服貿,還沒有決定站定在哪個立場之前,社群網絡上瀰漫舖天蓋地的龐大壓力,硬是逼人表態。

此時,如同這些占領立法院及衝進行政院的學生一樣,年輕人擔心服貿一簽,連22K都沒得領。中年的我,也有著同樣的焦慮。好,那就不簽服貿吧,我們總要做些其他一些什麼,才能趕上早就遠遠把台灣拋在腦後的南韓?

你和我早已習慣台灣社會藍綠與統獨對立,隔幾年在競選時撕裂一次,至少平日相安無事。但近幾年,公民關心的議題多了,從大埔案、文林苑事件、洪仲丘之死、核四建不建,每一個議題引爆,全民就得來一次表決,造成一次分裂。學運領袖林飛帆和行政院長江宜樺短暫碰面時,設下兩個談判的前提,只要對方回答:「是,或不是?」每一回的社會議題,就像這樣,最終也簡化成是非題,逼著你回答「是,或不是?」其餘不必多說。

只有是非題,沒有選擇題,也沒有申論題。

都說允許理性對話,但都用更多主張來駁斥對方。正因為欠缺信任,就算對方展現再大誠意,呈現再多證據,都不被採納,終究淪為各說各話的論述。

不同陣營沉溺於各自社群的溝通,只容納與自己一致的意見,排斥外來觀點。透過社群的頻繁連繫,表面看來快速凝聚共識,其實只是激化原本即堅持的主張,使得思想更為極端與純粹。少了這道信任的橋,台灣社會無從建立對話機制,跨不到對方陣營,於是我們始終楚河漢界。

我難道不能收集到更多訊息再表態?當我的意見和你不同,我們就做不了朋友?如果每一次表態就失去一些朋友,最終,因為不可能找到和自己事事立場相符的人,恐怕每個人都變成孤單的星球。

中年女子的小確幸,我期待的不是放假多,而是有不回答「是非題」的自由。

   
占立院如手握劍 傷人也會傷己
黎建南 /自由作家(高雄市)/聯合報
與幾位日籍右翼人士聚餐,他們談到俄羅斯出兵克里米亞,掌控自如;美方反應遲鈍,歐洲回應無力,嘆道:「力量就是一切,決定是非,決定成敗。日本應積極培養力量。」我笑曰:「佐佐木小次郎的名言:『劍即一切』。」他們興奮喊讚,乾杯,一杯下肚。我反問:「小次郎的下場呢?」他們黯然無言,低頭感傷。

佐佐木小次郎,為日本戰國時代著名劍術家,自創「巖流」派、有名劍「備前長船長光」,有名招「燕返」,拔刀與收刀之快速「一擊必殺」,有名銜「天皇禁衛軍總教頭」,更有名言「劍即一切」(劍決定一切)。

小次郎向與他名氣相當的宮本武藏下挑戰書,依當時傳統,武藏不能拒絕。雙方約在關門海峽上,無人居住的「船島」(現為紀念小次郎改為巖流島)一較高下。

比武當天,武藏故意遲到,讓小次郎浮躁心急;他又以一把船櫓削成的木劍為兵器,讓小次郎迷惑意亂;兩人對峙時,武藏竟閉上雙眼,小次郎開始心浮氣躁,步步移動,自認已掌握揮劍的角度與時機出手,千鈞一髮之際,武藏將木劍輕點小次郎劍刃,劍反彈武藏順勢將木劍擊中他腦門,當場頭破命喪。武藏說:「一切即劍,船櫓是劍,時間是劍,定力是劍,角度是劍,陽光是劍,聲音是劍,都是決定勝負的劍。」

公元二千年,布希當選美國總統,深信「力量就是一切」。○一年發動阿富汗戰爭;○五年出兵伊拉克。在西點軍校演說時,提出打擊恐怖主義採「先發制人戰略」,就是主動侵略;美國鷹派倫斯斐更說出美國要時時為「無法逆料的未知數」做準備,意指美國要有跟全世界對抗的力量。

但今天呢?美國對伊拉克情勢無法掌握,今年也將從阿富汗撒兵,白忙一場。不論是重返亞太,或東亞平衡,俄羅斯的克里米亞一「占」,顯現美國顧此失彼的窘態,顯然,力量並非一切。

美國總統歐巴馬夫人蜜雪兒,日前出訪中國大陸,與中國彭麗媛的夫人外交,兩人避開政治敏感話題,在教育、文化、時尚、生活、健康上展現的柔性外交,其成果及影響力不容忽視,也印證了「一切即是力量」。

馬英九總統為求任內施展抱負,一直注意權力之集中及穩固,掌控黨政軍絕對權力,但權力就是一切嗎?如今民調低迷、同志離心,相信他會為台灣帶來信心與希望的人愈來愈少,是否應該警醒「權力並非一切」,而誠懇、氣度、謙卑、尊重、親民……,這一切才能讓他得到人民接納與認同,這一切才是權力的基礎,而有真正的權力。

大國欲安世界,國君須安天下,一切都需考量顧及,而非只靠劍、權力、武力、警力。

占領立法院的學生,無論是革命戰士,或民主鬥士,都應領悟「劍即一切」,不敵 「一切即劍」的哲理。「占領立院」就像手握一劍,讓國內外矚目,讓馬英九願意對話。但這把劍非一切,人民的認同,肯定、期待、疑惑、失望、反感;有心人士的利用、攪和……一切都是劍,劍能傷人也會傷己,如何見好就收,拿捏進退,才是光榮的勝利者。

   
霧峰一日遊 阿罩霧人文史蹟薈萃
不論是國定古蹟霧峰林家宅園、或是被列為文化景觀的光復新村、見證民主發展歷程的臺灣省議會紀念園區,都非常適合闔家一起走訪,散步踏青品嚐在地小吃,漫遊這人文史蹟的薈萃之地。

跟著在地人的腳步走,讓照片帶你去旅行
Local's Guide利用Instagram 用戶於社群中公開的資料做為服務內容,讓想尋找私房景點或規劃特色旅遊的背包客,藉由社群平台上的公開照片,隨時蒐集在地人的玩樂地點。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