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8日 星期五

Google效應──搜尋引擎如何改變你的心智?


【米奇巴克童書魔法盒】讓父母瞭解孩子思考與美感的「天賦」,陪孩子一起快樂閱讀、創意思考! 【udn專欄報】每週一到週五發報。給您最貼近社會現況的時事話題,獨特的名家觀點,一針見血的專欄評論!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4/03/29  |  第264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編輯推薦 Google效應──搜尋引擎如何改變你的心智?
仰望時間的起點,重力波
禁用反式脂肪
科學人新聞 治療脫髮有新招
本月活動 【科學不簡單講座】2014茂迪關懷系列─別想吃我!擬態演化的多樣性
Google效應──搜尋引擎如何改變你的心智?
撰文╱韋格納(Daniel M. Wegner)沃德(Adrian F. Ward)
翻譯╱王怡文


數千年來,人類依賴彼此記憶日常瑣事,現在轉而依賴「雲端」,這正在改變人們的記憶方式、與他人的連結以及對自我的認知。

重點提要

■記憶在傳統上是一種社會互助合作。在一個群體中,某個人知道如何料理火雞,另一個人則記得如何修理漏水的水槽。

■網際網路改變了一切。由於現今幾乎到處都有網路可用,許多人可能會先用智慧型手機搜尋,而不是打電話詢問朋友。

■時時刻刻連著網路,使得個人記憶與分散於網路上的資訊兩者之間的界線開始模糊,而主觀的自我意識也隨之改變。

我們都在某種程度上把勞心的事託付他人。當新資訊出現時,我們會自動把「記憶事物與概念」的責任分配給社交群體裡的成員,我們自己記得某些事,也信任其他人會記得其他事。想不起正確的名字或如何修理壞掉的機器,只要去找負責記得這些事的人就好。不管遇到任何事,我們不只知道自己腦袋裡的資訊,也「知道」社交圈裡其他成員負責哪些資訊。

這種透過「交換記憶系統」(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分攤資訊的傾向,是在面對面互動的世界裡發展出來的,其中,人類心智是資訊儲存的最佳工具。然而那個世界已不復存在,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人類心智已經從主力退居成陪襯角色。

邀請iPhone上的Siri進入個人社交圈,改變了一切。我們的研究發現,人們看待網際網路的方式,就像看待交換記憶系統的人類夥伴。我們把記憶分攤給「雲端」,就像分攤給家人、朋友或情人一樣輕而易舉。從另一方面來看,網際網路又跟交換記憶系統的人類夥伴不一樣──雲端知道得更多,而且能更快提取資訊。現今幾乎所有資訊都能輕易透過快速的網路搜尋取得。或許網際網路不只取代了被當做外部記憶資源的他人,還有我們自己的認知功能。網際網路不只降低了把資訊分享給人類夥伴的必要性,或許也減低了人們想把剛學到的重要事情刻印在肉體記憶庫裡的渴望。我們稱此為「Google效應」。

記憶,交給電腦就好?

我們團隊最近的一項實驗顯示,網際網路開始取代了朋友或家人而變成日常記憶夥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史巴洛(Betsy Sparrow)、當時在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劉(Jenny Liu)以及本文作者之一的韋格納,請受試者輸入40則假資訊到電腦裡(例如「鴕鳥的眼睛比腦還大」),實驗中有半數的受試者被告知他們輸入的資訊會存進電腦,另外一半則告知會刪除。此外,每組中各有一半的受試者被要求,無論資訊是否會存進電腦,他們都要記住這些資訊。

我們發現,相信電腦已儲存資料的那組,記憶表現很差。人們似乎把電腦當做我們數十年前就開始研究的交換記憶夥伴──把資訊分攤給雲端心智,而不是記在自己腦袋裡。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明確要求受試者把資訊記在心裡,這樣的傾向依然存在。這種把資訊分攤給數位資源的習性似乎太強大,以致於有位數位夥伴在場時,人們常常無法把細節牢記於心。

more

仰望時間的起點,重力波
撰文/洪志良


科學家找到了相對論中尚未證實的最後一塊拼圖──重力波,可望讓我們更了解宇宙誕生的瞬間。

「遍尋你千百回也不厭倦」這句話,或許是最適合用來形容重力波(gravitational wave)這個集眾多科學家之力、費盡巧思仍找尋不到的現象,當然也適用於科學家努力不懈追尋科學真理的精神。

終於,在2014年3月18日,美國研究團隊宣佈已找到「初始重力波」,印證了愛因斯坦的預測。大約在100年前,愛因斯坦意識到,「重力」其實是具有質量的物體彎曲了時空結構的表現。若超大質量的物體(例如黑洞)激烈晃動時,時空也會跟著晃動起來,產生重力波。不過愛因斯坦認為,重力波非常微弱,以致於永遠無法觀測到,而重力波也是至今相對論中尚未證實的最後一塊拼圖。

1974年,侯斯(Russell Hulse)與泰勒(Joseph Taylor)研究了一對互相繞行的波霎與超緻密中子星。他們推論,若相對論正確無誤,則互相繞行的這對天體應該能夠產生重力波,使它們的軌道縮小、速率變快。在經年累月的觀測後,數據結果完全符合侯斯與泰勒的預測,兩位天文學家也於1993年榮獲諾貝爾物理獎。

侯斯與泰勒的研究成果間接證實了重力波的存在,但是仍然沒有直接觀測到重力波。後來,美國斥資5億7000萬美元搭建雷射干涉儀重力波觀測站(LIGO),經歷10多年的觀測,仍然鎩羽而歸,沒有接收到重力波的訊號。在那之後,科學家設計了各式各樣的儀器,例如2009年升空的普朗克衛星(Planck)、位於南極的南極望遠鏡(SPT)等,耐心守著天空,卻依然不見重力波的影子。

more

禁用反式脂肪
撰文/魏勒特
翻譯/金翠庭 


幾十年來累積的研究結果確認了反式脂肪的致命性,歐美各國相繼擬訂使用法規。

2013年11月,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公佈了一項遲來但受到好評的決議,認定部份氫化油(partially hydrogenated oil,反式脂肪的主要來源)不再「普遍視為安全」。目前這項決議仍然處於初期階段,但可望成為定論。如果真是如此,美國政府將以最低成本幾近除去工業化生產的反式脂肪,並且因此每年拯救成千上萬人的生命。

1901年,德國化學家諾曼(Wilhelm Normann)研發出把油部份氫化的製程,可把廉價的液態植物油轉變成酥油和人造奶油(margarine),並產生反式脂肪這種副產物。由於這些便宜、保存期長的油品,性質與歐洲和北美飲食中的傳統烹調油相仿,許多國家迅速把它們納入自己的食品供應鏈中。部份氫化的發明者薩巴提耶(Paul Sabatier)在1912年還獲得了諾貝爾獎。科學家花了幾十年才了解反式脂肪的致命性,原因之一是食品工業和心血管疾病預防團體從未想到反式脂肪可能對健康不利,但是證據已經不斷在增加。

more

 
治療脫髮有新招
撰文/葛納德(Rebecca Guenard)
翻譯/林雅玲


把人類毛髮直接放上培養皿!

細胞生物學家托賓(Desmond Tobin)花了好幾天蒐集整形手術患者的器官,不過,他要的不是腎臟或其他重要的部位,而是拉皮手術所移除的耳後皮膚組織樣本。皮膚樣本中含有能長出頭髮的毛囊,這種微小的組織是托賓研究的重點。

托賓在英國布雷福德大學皮膚科學中心仔細取出毛囊,然後在培養皿中製造並生長出人類毛髮。

有了這些毛囊,研究人員就不需要仰賴實驗動物來測試毛髮和皮膚新產品的效用,龍沙保健公司(Lonza Consumer Care)的研發全球總監葛魯柏(James V. Gruber)採用了這個系統,他在2013年12月舉行的化妝品化學家學會的年會報告研究成果。

more

 
【科學不簡單講座】2014茂迪關懷系列─別想吃我!擬態演化的多樣性
生物為了躲避天敵的掠食與增加繁衍的機會,演化出各式各樣的形態,其中最令人嘖嘖稱奇的就屬「擬態」了。偽裝成有毒生物或掠食者逃避獵殺,天擇所展現出來的型式千奇百怪,令人驚歎!想深入了解什麼是「擬態」?中山大學顏聖紘老師,將帶來生物界中讓人驚奇的「擬態」生物,邀您一同感受生命的奧妙。

more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