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6日 星期三

退的聯想

聯副電子報

想瞭解最時尚、自然的Life Style?輕鬆成為新時代生活達人?【晨星生活元氣報】讓你輕鬆掌握最新生活訊息! 常念《文殊咒》、《藥師咒》等咒語,可帶來幸福、平安。欲進入咒語世界,歡迎訂閱【咒語漫談電子報】!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4/03/27 第4597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退的聯想
人文薈萃 病史詢問
感時篇/如非為兄弟,何能泯恩仇?
小詩房/九份歸來

  今日文選

退的聯想
衷曉煒/聯合報

退,未必是方向的改變,有時可以是有目的的「轉進」──向後轉再前進,小步徐行,把速度放慢,但不見得是完全停止…

那土豪資本家嘵嘵著「你喜歡退就退」的大話。遍地「袂爽裝」的烽煙之中,我想起「退」這個字的奧妙來。

查了字典:退字的由來是一個會意字。無論金文還是小篆,從「日」從「彳」,大體上是時光漸逝,彳亍其行的意思。重點是:退,未必是方向的改變,有時可以是有目的的「轉進」──向後轉再前進,小步徐行,把速度放慢,但不見得是完全停止。

在戰場上,進退的組合尤其重要。一般來說,斬刈殺伐之際,能領先突破敵陣的戰士,都會被認為是武勳的表率。但有時戰爭藝術的巧妙,不在進,而在退;孫子口中的「智將」往往就能將二者巧妙結合,擴大戰果。

13世紀的蒙古人就是其中翹楚。蒙古軍奉行一種「曼古歹」戰術:遇上強敵,則先以一支輕兵進攻,同時以弓箭襲擾,增加殺傷。等到敵軍反抗,則佯為退卻,誘敵深入,同時在二側部署重兵;接著趁敵人以為蒙古軍戰敗潰逃,全軍追擊而隊形散亂時,前軍便回頭痛擊,同時二翼包夾殺出,形成一個包圍的口袋。日本人的史書在描寫1274年蒙古的一次征日時,便清楚記載了這個戰術:「元軍排列成隊,有逼近者,中間分開,二端合圍,予以消滅。……大將居高處指揮,進退擊鼓,按鼓聲行動。」

而這種「退」的戰術極致,莫過於西方戰史中赫赫有名的「坎尼之役」──這是西元前3世紀,古羅馬與迦太基爭雄的「第二次布匿克戰爭」中,迦太基名將漢尼拔的傑作。在羅伯特•歐康納的《漢尼拔與坎尼的幽靈──羅馬共和最黑暗的時刻》中,栩栩如生的描繪了以下因為「退」而大獲全勝的場景:

西元前216年8月2日,天剛泛白時,在北義大利的坎尼,羅馬大軍整裝完畢,跟著他們的總司令執政官瓦爾羅,在河右岸布陣。這是一個利於羅馬擅長的重步兵的戰場。他們的對手迦太基的漢尼拔見狀,便也率軍渡河,在羅馬陣形的對面列陣。

羅馬人採取的是慣用的戰法:中央部分輕裝步兵在前,重裝步兵在後,二側分別是羅馬騎兵與同盟國騎兵。全陣之後,另有預備隊重步兵一萬人。瓦爾羅的如意算盤是:先由前方陣形的戰士與敵廝殺,等到敵軍疲憊,再一舉投入預備隊,壓垮迦太基軍。

而戰術天才漢尼拔今天要以寡擊眾。他的布陣稍有不同:左右二側也是騎兵,中央大陣主要由精銳的重裝步兵組成,重裝步兵前方則是輕裝且訓練不足的高盧步兵──他們的陣形稍為前突,是一道弧形──注意,這道弧形曲線是戰役的關鍵。

戰鬥開始,羅馬軍一往直前,勇悍健鬥,壓得迦太基陣形中央的高盧步兵不斷向後退。可是因為他們本是前突的弧形,承受壓力最大的中央一退再退之下,自然就變成了一個後凹的弧形,接著他們奉令放棄戰鬥,向二側退開。瓦爾羅一見敵人陣形已散,以為戰機已到,便命令投入預備隊,全軍向前。

此時在北義大利八月的驕陽下已經酣戰了幾小時的羅馬軍中央,對上了精力充沛的迦太基中央大陣重裝步兵,他們戰技精熟,以逸待勞,陣形堅不可破。而原本「潰散」的高盧步兵又重新組成方陣從二側壓回,形成口袋;加上已經擊敗羅馬騎兵的迦太基騎兵又從後方合擊,形成了一個四方合圍的大型切肉機。前排的羅馬人無法向前,後隊又不斷壓上,個人戰鬥空間越來越小,甚至揮舞刀劍都有困難。換句話說,羅馬人被自己人多勢眾的「重量」,自我窒死在狹小的口袋裡。

七萬名羅馬兵橫屍在坎尼的原野,這是羅馬建國五百多年以來的空前大敗;漢尼拔戰勝的原因竟是:不斷向後退卻。所以孫子才說:「兵者,詭道也!」

除了退兵不能馬虎之外,以職涯來說,退也是很高的藝術哩!特別是政壇的「退」,古今中外不知多少英雄,在台上時喑嗚崩頹叱吒風雲,但卻沒掌握好「功成身退」的時機,搞得淪為階下囚時,也只好發出像韓安國那樣「死灰獨不復然乎」的哀嘆,還多引來一句羞辱:「然即溺之!」英雄末路,就算死灰燒得起來,刀筆小吏的一泡尿也足以澆熄這螢燭微光了呵!

明知這退場有著萬般風險,可怪就怪在:古人一有機會就感嘆自己是多麼身不由己,多麼想拋下一切悠遊泉下倚杖孤嘯;可等到真的要退時卻又百般忸怩。「相逢盡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見一人」!原因無他:權力太過誘人,而放下權力的可能下場卻又太過凶險。

誘人的原因在於福利與為子孫門人創造福利的權力。在日本作家山崎豐子筆下的日本企業界,就有所謂「交零辦祕車」的陋規。原本日本企業重視倫理,管理階層換血殊為不易。社長退休後通常轉任「總裁」,繼續掌握公司大權;至不濟也得掛個名偶爾開個會,為的就是這五個字。「交」是交際費,指那些只要簽名就可以申請的吃喝費用;「零」是零用金,用以支付婚喪喜慶等無法簽名支付的錢;「辦」「祕」「車」分指辦公室、女秘書與公務車的特權。

西元1071年,名相歐陽修的退休申請得到了批准──他「才」六十五歲,還沒碰到朝廷規定的退休年齡七十歲──這在當時官場,雖不能說是驚天動地,但也是屬於鶴立雞群的行動。門生蘇軾特地寫了一封〈賀歐陽少師致仕啟〉,恭賀恩師的急流勇退,足為士林表率。他首先還是惋惜了一番:您老「天眷雖隆」,社會大眾也對失去您而「士流太息」,但千百年來,「去就君子之所難」,認清自己的斤兩,找對下台的時機,唯有大智慧者能行。比起那些「有其言而無其心,有其心而無其決」的傢伙來,老師您「大勇若怯,大智如愚」,明哲保身,真是高明!

而比起做作的文人,另一個歷史上的大白臉──曹操就直率得多。作為一個重實際的政客,當他大權獨攬之時,有人建議他是否急流勇退,成就歷史上的美名。(比如說儒家最喜歡謳歌的周公之類的)。對於這些「死道友,不死貧道」的清流式言論,西元210年,他以〈自明本志令〉,坦率回答他不能退休的原因。柏楊版《資治通鑑》翻譯地非常透徹:「我,身為宰相,對一個做臣屬的人來說,尊貴已達頂點……然而,如果打算要求我放棄軍隊,交還給有關機關,回到我的采邑……則絕不可能。為什麼?我恐怕一旦離開軍隊,就會被人謀害。……所以,我絕不會為了一個虛名,而去接受實禍。」柏楊接下來的闡釋於我心有戚戚焉:「曹操這項『自明本志令』,光明磊落,字字真摯。他坦率地承認……既被推上高位之後,他就等於騎到猛虎背上,到死才能下來。……大多數政治性文告,都是虛情假意,說些謊話、大話、空話。……曹操之可愛,就在於有異於此。」

2014很不幸地,注定又會是充滿政治硝煙的一年。選來選去,從這個救世主到那個彌賽亞,五光十色,激情滿分,但結果卻是騏驥一梎,差別不大。

但選民至少希望能看到些新人新氣象。若是與歐陽修早早退休「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的修養襟懷比較,我們這個島的政經人物似乎都不及格。從李前皇「薑是老的辣」的高論,到張老董打算九十歲才交棒的安排,從幹了十二年還在考慮是否競選連任的市長,到一堆帶著「前」字頭銜打算回鍋的前副總統前行政院長,這些「可憐八九十,齒墜雙眸昏」的世代,睽諸他們「少時共嗤誚,晚歲多因循」的作為,真能帶領國家走出紅海,找到下一個迦南地?


  人文薈萃

病史詢問
林思偕/聯合報
醫學生病房見習第一天。總醫師教我們「病史詢問」技巧。他要同學捉對互相演練,做好角色扮演:白袍是戲服,聽診器是道具,對答按照劇本,舉止是反覆排練後的標準動作。

教科書上各式病理組織切片圖看了不少,倒是尚未認真端詳過病人的容顏。望著鏡中自己怯生生的矬樣,心想病人會聽我的才怪。第二天總醫師就要求我們上陣與「真實」病人短兵相接。還得撰寫報告列入考核。

我的病人是住在單人病房的老婦人。她病得不輕,瘦若柴骨。我懷疑她的病歷比她還重。上頭那些佶屈聱牙的病名還沒搞懂,我手抖心驚敲門而入,像生平第一次跳傘。

「請問您這次為什麼住院?」「這問題困擾您多久了?」「想必很不舒服是嗎?」「什麼姿勢比較不痛?」「您的生活品質恐怕也大受影響吧?」其實不難。我問題一個接一個奮勇挺進。她面帶微笑,有問必答。她真把我當醫生看,我想我唬過她了。

如果有人陪,她應該蠻健談的。尤其問到兒女或碰觸到她的傷心處時,話連珠炮似的讓我不忍打斷。我聽著聽著分不清楚自己是演戲還是當真,竟為她的困境而落淚。腦中的劇本慢慢消融,互動逐漸不經思慮。

「我還可以幫您做些什麼嗎?」我試著回歸專業,準備收尾。

「有啊!」她回答。

這突如其來的脫稿演出把我嚇出一身冷汗。昨天排練時這問題的答案是「沒有」呀!我來醫院沒幾天,還停留在「入大廟,每事問」的階段:「西塞爾」內科學還翻不到兩頁就睏了,總醫師教的術語像火星文。正沮喪自己沒用,要怎麼幫她?報告要怎麼寫?學海無涯,連總醫師都說他很多都不會更何況我?這不公平!

風暴將至。我疲軟靠在床沿用乞憐眼神望她,手無寸鐵地準備承受她測試我醫學知識極限的致命一擊。

「醫生,您明天可以再來看我嗎?」


感時篇/如非為兄弟,何能泯恩仇?
張作錦/聯合報

──中國必須求強盛,日本才會講和平

中國大陸原與日本有擱置釣魚台爭議的約定,但日本不顧13億中國人的憤慨,悍然將之「收歸國有」。大陸的反擊也空前猛烈,兩國愈鬧愈僵。

前瞻未來的趨勢,可得如下預測:日本有美國撐腰,不會向大陸妥協。大陸內部要發展經濟,外部需要和平環境,也不會輕易翻臉。必須等大陸真正成為一流強國,問題才有解決的可能。蓋日本有「服強欺弱」的民族性。只有中國足夠強大時,他們才會講道理、講和平。

日本原為一鎖國國家,1853年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培理率艦打開日本門戶,日本驀然覺醒,看出自己國勢之弱,乃有1872年的明治維新。福澤諭吉於1885年倡「脫亞入歐論」,日本迅速走向資本主義,融入歐洲發達國家序列。當中國人仍沉緬於「遣唐使」的昔日輝煌時,1894年的甲午之戰暴露出中國原來是個阿斗。二戰時日本如非野心太大,逼美國參戰,則中國的處境恐怕更為艱險。故日本雖然投降,他們只認為敗於美國,不是敗於中國。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先後與日本締結和約,都以勝利國的熱面孔貼戰敗國的冷屁股。我們自言放棄賠償是「以德報怨」,日本心知肚明兩岸都無力量作賠償之要求,何德之有?戰後數十年,日本和兩岸都虛與委蛇,只是要做生意,賺你們的錢,從來沒把你們放在眼裡。

尤其中國大陸,那樣的政治體制,那樣的社會文明,那樣的國民品性,很難讓日本人欽佩。日本人把汽車、照相機、化妝品等等大量輸進大陸,大陸是他們重要的衣食父母,但日本人對中國人不會心存感激。

日本人吃了美國兩顆原子彈,從來沒有記恨美國人的表現,蓋美國強大也。而日本卻從未為侵華戰爭道歉懺悔,而且否認南京大屠殺,否認強征慰安婦,修改教科書,參拜靖國神社,眼裡全無中國人,蓋中國積弱也。大陸雖然經濟建設有很大進步,但綜合國力仍非一流強國,改不了日本「服強欺弱」的國民性。

魯迅1933年寫了一首詩送給日本友人,其中有句「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大陸對台小組副組長廖承志1982年寫信給蔣經國,引用了這兩句詩,希望國共早日和解。詩以人傳,以事傳,遂使兩岸民眾都能琅琅上口「相逢一笑泯恩仇」。

兩岸中國人都常說與日本是「兄弟之邦」,這恐怕是一廂情願,日本人大概不會有同感。中國的國力強大程度,文明的昌盛程度,如不能趕上日本,日本不會以平等的兄弟之禮待中國。既非兄弟,度盡劫波之後,就是相逢,也笑不出來,遑論泯恩仇了。

兩岸中國人,都別在口舌上和日本人較量了,好好埋頭建設國家才是硬道理。知恥近乎勇,那才是大勇!


小詩房/九份歸來
向明/聯合報
以眼以腳打量這山城四處之後

他說再來一份便十全十美

阿難說這九份重的美景

已足夠回眸,多便承受不了了


  訊息公告
改善痠痛、抽筋、手腳冰冷
冷氣團來報到,許多孕媽咪不僅身體快凍僵,普遍都會開始出現手冰腳冰、腰痠背痛、循環差等症狀,讓物理治療師告訴媽咪如何輕鬆暖呼呼的小技巧!

成為專欄作家的最快捷徑
你的創作,需要被看見!【e世代文學報】徵求專欄作家,歡迎網路上的秀異寫作者來投稿報名,不拘形式,小說、散文、新詩都大歡迎!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