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4日 星期一

自辦青年報 學子「共聊」貢寮


【明周娛樂•時尚報】包含藝人動態、名人時尚等精彩內容,一次滿足你的「娛樂、時尚、人文、生活」品味! 最聰明的遊戲密技、最深入的遊戲攻略、最新銳的遊戲資訊-【網路遊戲密技吱吱叫】通通報給你知!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4/03/25 第9040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今日教育新聞
自辦青年報 學子「共聊」貢寮
讓孩子做自己 吳季剛母親談教養
融合教育恐廢 家長為特生請命
推閱讀 貢中師生共乘夢想
智利總統回鍋 教改是最大關鍵 (上)
-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 今日教育新聞
 
自辦青年報 學子「共聊」貢寮


【記者郭琇真新北報導】「貢寮不只有核四跟海洋音樂祭!」去年秋天,貢寮國中藝術文學社的12位學生,拿起紙筆、照相機和錄音器材,走進日常熟悉的巷弄店家、漁港,靦腆而羞怯地收集故事,他們想要顛覆外界對貢寮的片面刻板印象,深入挖掘這塊土地上的美麗人文。


(上圖)貢寮國中文藝社的學生在社團學習操作單眼相機,培養基礎的攝影技巧。(圖文/楊子磊)


這場鼓舞學生離開教室、走入貢寮在地的計畫,來自於校長陳君武的觀察。貢寮是新北市最東邊的行政區,連便利商店都沒有,不少外地來的老師常常感覺不便。受到主流價值觀形塑,學生難免產生「偏鄉情結」,於是,想辦法透過升學、工作到外地發展成為多數人的渴望。

慢慢學習採訪技巧

為了讓孩子看見世界之餘,也不要忘記自己生長的土地,貢中教師團隊和甘樂文創在去年9月發起《共聊青年報》計畫,邀請藝術文學社學生參與。藝文社教師呂鎔阡還記得,學生一開始聽到的反應是迷惘,甚至不解。後來,他利用孩子們「嚮往到台北就學」的心理,告訴孩子:「這升學用得到。」鼓勵孩子積極加入計畫。

12位學生在社團課共同激盪,列出貢寮國中對街的素麵攤、車站旁的古早便當、澳底辛勤的討海人、護衛貢中安全的警衛大姊等在地人物名單,也冒出年輕世代流行文化下產生的題材,像是專訪澳底國小校友郭雪芙。

學生們2、3人分成一組,分工負責撰寫題綱、採訪、攝影、記錄、組織文章、校對。專訪貢寮車站旁便當店老闆的吳巧慧笑說,因為她們的唐突,嚇到老闆,「盧」了一下才願意受訪。她坦言,剛得知藝文社要合力製作《共聊青年報》時,她有些抗拒,因為尷尬、不熟,覺得這樣的行為很「奇怪」。

動身採訪那天,吳巧慧和同學陳思妤一路都在想題綱,等到老闆終於願意接受採訪時,她才發現問問題竟然如此艱難,好在老師即時救援,她們才慢慢進入狀況。一路訪問下來,她見證了便當店老闆樂觀、不愁眉苦臉生活的態度,深受感動。

找到自己能夠做的事

就讀貢中2年級的林宥伶自嘲,以前對未來毫無想像,透過採訪計畫,她發掘了自己的寫作長才,現在每天中午都到老師辦公室報到,練習寫報紙的徵稿,她立誓未來要成為文字工作者。

林宥伶特別喜歡書寫親情故事,她最喜歡的書是琦君的《桂花雨》。剛聽到《共聊青年報》計畫時,她的心情既期待又惶恐,雖然採訪寫作的過程中多次卡關,還參考許多報紙文章的寫法,但文章完成的那一刻,她驚覺:「我變聰明了。」

透過採訪,林宥伶看見素麵攤阿婆深愛貢寮土地的情感,即便兒女都已離鄉背井,素麵攤阿婆仍堅守原地,只為了讓老主顧吃到這一味。她深深體認「貢寮雖沒有大都市便利交通,但他們還是快樂自足。」她也發現,以前從不知道怎麼跟外地人介紹,現在她可以自信地推薦。

家裡從事漁業的張馨云透過這份刊物看見貢寮更多的面向。她說,貢寮從來都不只有核四跟音樂祭,這裡的海很舒服,夏天正是石花菜的採收期,這裡的人民都知足地過生活。她認為,這些「風景」很值得大家來認識。

指導教師呂鎔阡堅信,《共聊青年報》正在為孩子們留下記憶,這些溫柔的堅持有一天將開花結果,可能是他們看見自己名字被曝光的剎那,他期待當他們走向世界之後,再回到貢寮這塊土地深耕。



▲就讀貢中2年級的林宥伶因為參與《共聊青年報》的執行,發掘自身寫作長才、走出迷途,她感激老師一路栽培,特別寫卡片道謝。(圖/呂鎔阡老師提供/文/郭琇真)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讓孩子做自己 吳季剛母親談教養


【記者劉仲書台北報導】良食究好市集餐廳執行長吳季衡、知名服裝設計師吳季剛,2位兄弟的媽媽陳美雲推出了著作《愛,讓孩子做自己:我這樣教出季衡與季剛》,24日舉行新書發表會,爸爸吳昆明也到場。吳季衡感謝弟弟吳季剛讓他發現家裡「有點不一樣」,弟弟從小就是有自己想法的小孩,「但家裡不能出兩個天才。」他說,1個平凡搭配1個天才,把自己能做的做好,就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

兩個兒子 兩款樣子

小時候,倆兄弟上了小學,老大吳季衡在校成績優異,陳美雲在家長會上都會聽到讚美的話;老二吳季剛則相反,課業不佳,家長會上,老師不斷反映他無法專注,要家長注意他的功課。吳季剛對制式、單調的學習不感興趣,寫字常少寫一撇,甚至左右顛倒,而且靜不下來,整天活力充沛。

天下文化總編輯許耀雲說,吳季剛是揚名世界的台灣之光,因此邀請媽媽陳美雲寫書,才發現原來吳季剛的哥哥吳季衡也是了不起的男孩。「兄弟倆個性、興趣、能力皆不同,讓人好奇究竟媽媽是如何教出來的?」她說,陳美雲自稱是「虎媽」,又能以愛、寬容,尊重與發現孩子的天賦,讓孩子走出自己的人生,值得家長參考。

「從來沒想過自己會出現在一本書裡面。」吳季衡感到非常緊張,要仔細檢討故事裡每個行為,希望別讓父母親丟臉。他說,書中重新整理了過去的點滴,閱讀後發現父母對兄弟倆投入的心力非常多,隨著年紀增長才體會到這些事。他舉例,當初媽媽決定要移民加拿大,必須拋棄這邊的朋友,那時候的掙扎現在看起來非常幼稚,因為媽媽的犧牲其實更大,這種苦心必須經歷過才能感受。

吳季剛手繪新書封面

吳季剛說,新書封面是5歲時切蛋糕的畫面,是自己最喜歡的照片之一。「畫了媽媽的臉,才發現我們長得很像,感覺到我們的距離有多近。」他說,很高興能看到媽媽的成就,也從中分享自己的故事。吳季剛將封面的原畫作,由哥哥吳季衡裱框,一起送給媽媽。

陳美雲第一次看到吳季剛所做的衣服與流行秀的時候,覺得他做得太簡單了,不解有誰會看、有誰願意穿。吳季剛回她說:「越簡單的東西,越難。」若沒有努力去做,很難做得很好。她說,最近常到學校分享教育經驗,得到許多家長的回饋,感受到自己為社會出一份力,覺得很開心。

孩子進步 家長也要跟上

「孩子要進步,我們自己也要進步。」陳美雲說,移民加拿大沒多久,吳季衡拿了一張學校的通知單給她,那時候她與孩子們的英文程度都還看不懂,她翻字典翻到天亮,還沒辦法把整張通知讀完。她指出,若家長跟不上孩子的腳步,很多問題無法解決。

陳美雲認為,自己並不是完美的媽媽,面對2位截然不同的孩子,也是經過碰撞、摸索、調整與學習,教養就像「雙人舞」一樣,孩子也是父母的好老師。


(圖說)知名服裝設計師吳季剛說,新書封面是5歲時切蛋糕的畫面,也是自己最喜歡的照片之一。 (圖文/姜林佑)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融合教育恐廢 家長為特生請命

【記者劉仲書台北報導】隸屬新竹教育大學附設實小的實驗計畫校區,自民國78年起進行「融合教育」實驗至今已經25年,為全國僅有的普生、特生「2比1」編班模式。目前每個年級有1班,學前3班、小學6班,每班有22位學生,其中7位是特生。融合教育指的是一種讓較多數的障礙兒童進入普通班,並增進普通班學習模式的方式,特生除了能接受較嚴謹的教育,也能和普生建立新的社會關係,對雙方的學業及社會性皆有助益。 

而因民國100年特教法修改,竹大附小的融合校區必須改採另一種有時效性的實驗計畫型態進行,此計畫將於民國103年7月31日結束。竹教大校長認為本計畫在這3年間執行狀況欠佳、教學理念沒有實踐,竹教大特教系教授、計畫主持人吳淑美想繼續提計畫時,校長不願意背書,因此面臨「關校」危機,學生家長相當恐慌。

教育部對此問題曾建議吳淑美,以她自己的福榮基金會提出「非學校型態實驗計畫」獨立經營,而目前吳淑美也正往這個方向做準備。但融合校區家長會長楊麗仙認為,這樣一來會像私立小學一樣,所有的費用都必須由家長負擔,「很多特生的家庭其實非常辛苦,不可能負擔如此高額的學費。」她說,現在隸屬於竹大附小,還算是公立學校學費低廉,「非學校型態」真正的學費會高到多少並不清楚,家長也很恐慌。

安置到他校 易受壓迫

「我們很害怕時間一到之後,教育部就解散這個學校的實驗計畫班級。」楊麗仙說,若接下來沒有延續計畫或其他因應措施,解散的學生就會被安置到學區內的其他學校,特生在新班級的比例極低,容易受到壓迫。她說,現有60幾位的特生也可能造成其他學校的恐慌,因為他校老師普遍沒有特教背景,很可能無法顧及特生的權益,特生容易被邊緣化,不像在目前的融合校區被友善對待。

「我們有自己的校舍、有特教的老師,以及一起成長習慣這種環境的孩子。」她說,家長會曾經過投票,3分之2以上的家長希望由教育部指示新竹教育大學另提計畫,換一個實驗團隊或主持人接手,讓融合教育原地持續經營,「這是家長們目前最盼望的短期方向。」

「長期而言最好還是能轉型成竹大附小的正式分校,而非以實驗計畫續存,這樣才能長久經營下去。」楊麗仙說,目前的師生比跟普教法源「1班只能有3名特生」不相容,特教法源又只能收特生,所以這種2比1的融合教育無法直接設為正式分校,但讓融合學校合法化,推廣、嘉惠到全國各地去,是他們的長程目標。她說:「一些特生到普通班會跟不上,而到特教班可能又無法好好發揮,這種中間的特生應該由融合教育來照顧。」

竹教大將另提計畫

在24日下午,家長會與融合校區的老師代表,一同前往立法院與教育部開協調會。教育部國教署回應,希望以維護小孩的就學權益為優先,將要求竹教大以特教法第42條,另提創新計劃來延續融合精神,而竹教大收到訊息後一週內必須正式回應。關於長遠計畫,教育部希望透過竹教大接下來的計畫成果來評估修法,讓融合教育能合法化。竹教大方面回應,尊重家長意願與孩子受教權,會依照教育部指示,評估法令及具體可行性,重新提出新計劃,並與家長協調。楊麗仙表示,已朝期望的方向進展,家長們可以比較放心。

 
推閱讀 貢中師生共乘夢想

【記者郭琇真新北報導】出生馬祖離島,直到大學才離開家鄉的貢寮國中校長陳君武,是《共聊青年報》的推動者。


(上圖)貢寮國中教校長陳君武表示,閱讀是自學能力奠基的重要基礎,在偏鄉地區,閱讀是孩子聯繫外部世界的重要橋樑。(圖文/楊子磊)


因為出身偏鄉,陳君武深知偏鄉孩子們的「偏鄉情結」及缺乏文化刺激的窘境。4年前到任貢中時,便決心推動「閱讀」,而《共聊青年報》的創刊正是「閱讀計畫」的延伸之一。

進入貢寮中學官網,可以看見「我們是乘著夢想飛行學校」的標語。勇於做夢是陳君武校長的特質,也是他寄予學生的厚望。在偏鄉推動閱讀是陳校長就任時,對教學團隊提出的計畫。

貢中教學團隊初期以圖書量為目標,充實圖書館館藏,原本僅有3千冊圖書,在各方募集、教育部補助、教師自發購買下,目前館藏書量已達8千冊。以「航海王」意象裝潢的新式圖書館更將於4月23日啟用。

想盡辦法引起學生興趣

貢中教學團隊推動閱讀可說是「無孔不入」。為了讓孩子自然而然進入閱讀世界,除了布告欄貼滿剪報文章,學校停車場旁的車站牌也充斥各式閱讀資訊。教師規劃閱讀活動更是充滿創意。

來到貢中已5年的教務主任李宜純是學校推動閱讀教育的尖兵。她和老師曾一同規劃「推理要在圖書室」等趣味活動,透過闖關遊戲,讓孩子接觸書本。不過,也有胎死腹中的計畫,像是《 河彎》雜誌的「書名金句獎」活動、貢中自辦文藝獎,這一切反而讓她越挫越勇,累積越來越多的能量。

為了鼓舞學生閱讀,學校教師共同以手工製作「閱讀蒲公英」小冊子,訂立「每學期讀5本書」的規則並納入作業抽查選項,要求每位孩子嚴格執行。

學校每個月統計班級借閱量,還提供獎勵機制:「一學期閱讀超過5本,每多借1本,就可拿到5點商品卡,累積一定點數,將可兌換文具用品。」

有學生耍小心機,故意借閱文字較少的繪本,因為每人借閱量不可超過5本,當中也有學生採取「合縱連橫」伎倆,和同學聯手將10多本暢銷武俠小說或是翻譯小說借走;為了不讓別人借走想看的書籍,有些學生甚至會採取「藏書」行動,將想看的書、倒放藏在「教師借閱書架」裡。

持續執行計畫後,李宜純發現學生的閱讀量持續上升,平均學生每個月都有2到3本的借閱量。

最令李宜純感動的是,晚自習時間,原本趴下睡覺的孩子開始願意拿起歷史雜誌閱讀,大部分孩子已經不排斥或抱怨閱讀計畫。她驕傲說道:「孩子們一點點的改變,就是支持我努力6年的力量。」

文字變鉛字 信心倍增

從推動閱讀到《共聊青年報》誕生,陳君武考量,要讓孩子練習將「閱讀」轉為「表達」,透過文字耙梳,消化知識、轉換為自己的想法;另一層意義是,陳君武希望偏鄉的孩子能被看見,透過被看見更有自信,因為他知道「當文字變成鉛字」,甚至書寫的文章被放到佈告欄,那樣的內在鼓舞力量有多大。

貢中共有8個班、208個學生,全校24名教師只有3位為本地人。是什麼原因讓外地教師奔波新莊、內湖、林口等地,堅守貢中教師崗位?陳君武和李宜純異口同聲地說:「因為這裡可以實現夢想。」


▲貢寮國中教務主任李宜純表示,當她看見孩子願意選擇更好的方式去善用時間、去閱讀,這一點一點的回饋就會成為偏鄉老師的教學動力。(圖文/楊子磊)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智利總統回鍋 教改是最大關鍵 (上)


【編譯謝雯 整理報導】對14歲的里奎姆(Isadora Riquelme)和數以千計的智利青少年來說,他們想要擁有的是進入大學的機會;這機會全仰賴3月新就職總統巴舍萊(Michelle Bachelet)所承諾的改革。

推動免費高等教育

根據《媒體交流服務社》報導,教育將會是巴舍萊與該國社會底層關係良好與否的一個指標。專家及教育界人士表示,光是建立起免費高等教育並不足夠;更亟需處理的,是從幼稚園教育制度就開始的嚴重分歧。

自巴舍萊當選不久後,學生們便已開始舉行遊行,要求巴舍萊在3月22日,也就是他宣誓就職11天後開始改革;這顯示他們從一開始就對這位社會主義黨總統施加很大壓力。

里奎姆今年2月底開始讀高中,她大學想修讀語言或音樂,並認為應要提供所有學生免費教育。但是,她也懷疑這是否真的會實施,而她又能否受益於此。

「我並不認為當局能夠實施。」她表示:「理想上來說,大學應該要完全免費,這樣我們的求學之路就會更容易。目前有很多孩子無法讀書的原因是缺乏經費。」她說。就她自己而言,她希望能「得到獎學金」。

她的父母都是專業人士,但卻都沒有穩定工作。在目前的體制下,他們每月必須付至少1,200美元(約新台幣元3萬6千元)以支付女兒的大學學費。

智利的教育改革示威始於2006年,當時是巴舍萊的第一次總統任期。這場示威被稱為「企鵝革命」,因為穿著黑白校服的高中生走上街頭,要求政府提供品質更佳的初等和中等教育,並將公立教育體制重新收歸中央管理。

5年後,大學學生再度發動示威,要求有品質、免費的公立高等教育;當時參與範圍之廣,有近百萬名學生走上街頭。

學生示威展現了這個擁有1,700萬人口國家的真實面貌;雖然近年來智利的經濟成長率每年都以約6%的速度成長,但智利卻也是全球最不平等的國家之一。

根據智庫太陽基金會(Fundaci n Sol)數據,近3百萬智利人每日可支配所得不到2美元(約新台幣60元);另外還有1百萬人每日可支配所得不到1美元(約新台幣30元)。相反地,智利國內最富有的1%人口,收入卻占全國收入的30.5%。

1981年,皮諾契特(Augusto Pinochet)的軍事獨裁政權縮減國立教育,將對學校的控制權下放給各行政區。當年有78%的學生就讀於公立學校,其餘則是就讀私立學校。

過渡時期 公校品質下降

1990年,智利重回民主,當時就讀市立學校的學生比例降到了57.8%,到了2012年更只剩下38%。原因是公立教育的品質快速惡化,導致一項混合體制的誕生;智利的地方政府和家長一起合作,建立了所謂的私立補助學校。

由於智利迫切地需要減少因獨裁時期教育制度而起的不平等,同時面對來自學生們的壓力,巴舍萊把教育改革列為新政府的施政重點,目的是要結束教育過度營利、改善教育品質、停止學校中的社會隔離,進一步邁向普遍的免費教育。

據估計,改革將需要39億美元(約新台幣1,170億元)至52億美元(約新台幣1,560億元)的預算,相當是智利GDP的1.5%至2%。這項教改的目標是要在6年內,循序漸進達成普遍免費高等教育。

巴舍萊在第一次總統任期結束時承諾,智利學生中最窮困的70%將能免費享有高等教育。

改革為新政府建立信心關鍵

2006年,教育品質總統顧問委員會提交出最後報告,主席胡多博羅(Eduardo Garc a Huidobro)表示,新政府將面臨「雙重壓迫的需求」。

「這次改革中存在著『政治對政治』的需求,如果沒有快速解決,那麼教育界可能會變得無法控制;而『政治對技術』層面的需求並沒有這樣高調,但卻有著實際的重要性。」他表示。

在阿柏托胡塔多大學(Alberto Hurtado University)任教的胡多博羅表示,這些政治訴求中最主要的一項便是免費高等教育,「這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其推動民主化的效果,此外也是新政府如何回應社會運動、建立其可信度的關鍵。」

而在「政治對技術」層面上,最重要的訴求是提高教職待遇,因為若不改善教師的薪資及工作條件,那麼欲改善教育品質的談話都不可信。

根據胡多博羅,這些訴求要在教育「去地方管轄化」,並對私立補助學校進行管制後才能完成,學生們也才會擁有一樣的機會,無論他們居住的地區是貧是富。

(待續)


(圖說)巴舍萊宣誓就任總統後向群眾揮手,圖攝於2014年3月11日。(圖文/路透)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台灣立報歡迎您投稿,詳情請參:http://www.lihpao.com/index.php?action-viewnews-itemid-40110

台灣立報粉絲團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本電子報內容由 http://www.lihpao.com 提供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台灣立報社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歡迎您e-mail :
johann@lihpao.com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