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謝雯 整理報導】對14歲的里奎姆(Isadora Riquelme)和數以千計的智利青少年來說,他們想要擁有的是進入大學的機會;這機會全仰賴3月新就職總統巴舍萊(Michelle Bachelet)所承諾的改革。 推動免費高等教育根據《媒體交流服務社》報導,教育將會是巴舍萊與該國社會底層關係良好與否的一個指標。專家及教育界人士表示,光是建立起免費高等教育並不足夠;更亟需處理的,是從幼稚園教育制度就開始的嚴重分歧。 自巴舍萊當選不久後,學生們便已開始舉行遊行,要求巴舍萊在3月22日,也就是他宣誓就職11天後開始改革;這顯示他們從一開始就對這位社會主義黨總統施加很大壓力。 里奎姆今年2月底開始讀高中,她大學想修讀語言或音樂,並認為應要提供所有學生免費教育。但是,她也懷疑這是否真的會實施,而她又能否受益於此。 「我並不認為當局能夠實施。」她表示:「理想上來說,大學應該要完全免費,這樣我們的求學之路就會更容易。目前有很多孩子無法讀書的原因是缺乏經費。」她說。就她自己而言,她希望能「得到獎學金」。 她的父母都是專業人士,但卻都沒有穩定工作。在目前的體制下,他們每月必須付至少1,200美元(約新台幣元3萬6千元)以支付女兒的大學學費。 智利的教育改革示威始於2006年,當時是巴舍萊的第一次總統任期。這場示威被稱為「企鵝革命」,因為穿著黑白校服的高中生走上街頭,要求政府提供品質更佳的初等和中等教育,並將公立教育體制重新收歸中央管理。 5年後,大學學生再度發動示威,要求有品質、免費的公立高等教育;當時參與範圍之廣,有近百萬名學生走上街頭。 學生示威展現了這個擁有1,700萬人口國家的真實面貌;雖然近年來智利的經濟成長率每年都以約6%的速度成長,但智利卻也是全球最不平等的國家之一。 根據智庫太陽基金會(Fundaci n Sol)數據,近3百萬智利人每日可支配所得不到2美元(約新台幣60元);另外還有1百萬人每日可支配所得不到1美元(約新台幣30元)。相反地,智利國內最富有的1%人口,收入卻占全國收入的30.5%。 1981年,皮諾契特(Augusto Pinochet)的軍事獨裁政權縮減國立教育,將對學校的控制權下放給各行政區。當年有78%的學生就讀於公立學校,其餘則是就讀私立學校。 過渡時期 公校品質下降1990年,智利重回民主,當時就讀市立學校的學生比例降到了57.8%,到了2012年更只剩下38%。原因是公立教育的品質快速惡化,導致一項混合體制的誕生;智利的地方政府和家長一起合作,建立了所謂的私立補助學校。 由於智利迫切地需要減少因獨裁時期教育制度而起的不平等,同時面對來自學生們的壓力,巴舍萊把教育改革列為新政府的施政重點,目的是要結束教育過度營利、改善教育品質、停止學校中的社會隔離,進一步邁向普遍的免費教育。 據估計,改革將需要39億美元(約新台幣1,170億元)至52億美元(約新台幣1,560億元)的預算,相當是智利GDP的1.5%至2%。這項教改的目標是要在6年內,循序漸進達成普遍免費高等教育。 巴舍萊在第一次總統任期結束時承諾,智利學生中最窮困的70%將能免費享有高等教育。 改革為新政府建立信心關鍵2006年,教育品質總統顧問委員會提交出最後報告,主席胡多博羅(Eduardo Garc a Huidobro)表示,新政府將面臨「雙重壓迫的需求」。 「這次改革中存在著『政治對政治』的需求,如果沒有快速解決,那麼教育界可能會變得無法控制;而『政治對技術』層面的需求並沒有這樣高調,但卻有著實際的重要性。」他表示。 在阿柏托胡塔多大學(Alberto Hurtado University)任教的胡多博羅表示,這些政治訴求中最主要的一項便是免費高等教育,「這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其推動民主化的效果,此外也是新政府如何回應社會運動、建立其可信度的關鍵。」 而在「政治對技術」層面上,最重要的訴求是提高教職待遇,因為若不改善教師的薪資及工作條件,那麼欲改善教育品質的談話都不可信。 根據胡多博羅,這些訴求要在教育「去地方管轄化」,並對私立補助學校進行管制後才能完成,學生們也才會擁有一樣的機會,無論他們居住的地區是貧是富。 (待續)
(圖說)巴舍萊宣誓就任總統後向群眾揮手,圖攝於2014年3月11日。(圖文/路透)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